晚清,宣武门外菜市口监斩官监斩死刑犯的场景最为常见。北京的老百姓最爱热闹。许多人

古往奇趣角 2025-08-15 09:41:37

晚清,宣武门外菜市口监斩官监斩死刑犯的场景最为常见。北京的老百姓最爱热闹。许多人早已将菜市口围得水泄不通。 谭嗣同这个人,出生在1865年的湖南浏阳,那是个官宦家庭,他爸谭继洵做过湖北巡抚这样的高官。从小跟着父亲到处跑,见过不少地方的风土人情,小时候学儒家经典,还练剑术骑射,身体素质挺棒的。长大点后,他开始四处游历,先是沿长江看看水路和民生,后来去西北边疆,接触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边防情况。这些经历让他眼界开阔了不少,回来后继续钻研兵法地理什么的,脑子里装满了对国家怎么强的想法。 甲午战争那年,清军败给日本,谭嗣同觉得国家太弱了,得变变法子。他开始读西方书,通过翻译本了解科学和政治制度,花了不少功夫标注重点。1895年左右,他在湖南办算学社,讲新学,次年去南京当候选知府,看到官场黑幕,更坚定了变法的念头。那时候他从杨文会那里学佛学,影响挺大,但没让他消极,反而用佛家思想融合儒家和西方理念,写出《仁学》这本书,谈平等自由啥的,在知识圈子传开,引起一些学者注意。 1897年,谭嗣同在北京结识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一起办学会、出报纸,宣传维新主张。次年夏天,光绪帝召见他,任命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他就在宫里帮忙起草诏书,推动设农工商局,鼓励发明,还建议废八股文,办学校培养人才。变法那几个月,他忙着联络官员,协调措施落实,可惜政局变化太快。 其实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启动,到9月就失败了,只持续103天。起因是甲午战败后,列强瓜分中国,大家都觉得得改革救国。光绪帝主导,慈禧太后最初默许,但后期改革太激进,触动守旧势力利益。维新派想开言路,裁撤旧机构,提拔新人,甚至效仿西方开国会啥的。康有为他们建议囚禁慈禧的传闻传开,荣禄等保守派就联合起来反击。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在中南海瀛台,抓捕维新派。 谭嗣同和其他五人——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被捕入狱。抓他们的原因各有不同,杨锐刘光第是康有为助手,荣禄恨他们深;谭嗣同不想逃,觉得变法需流血,他就第一个;康广仁是康有为弟弟;林旭杨深秀积极推动新政;杨锐其实保守点,但卷进去了。本来抓了八个人,另外两个免死,才成六君子。9月28日,他们在菜市口被处决,用无刃刀执行,过程残酷,谭嗣同挨了多刀才断气,其他人也类似。这事震动朝野,宣告变法彻底失败。 慈禧为什么这么狠?一方面痛恨这些人搅局,另一方面掩盖真相,避免公审暴露光绪意图。处决后,她废除大部分新政,恢复旧制,逮捕更多人,官场动荡。康有为梁启超逃到海外,继续办报宣传改革思想,影响后来一代人。谭嗣同的友人王五冒险收尸,用席子裹遗体运出城,其他五人遗体也由亲友领回,分别安葬。谭嗣同棺木送回湖南浏阳,埋在山坡,立碑记生卒。 变法失败后,清王朝没马上崩,但影响深远。光绪被软禁,失去实权,慈禧重掌大局。可两年后,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到西安,才真正意识到得变法。1901年起,她推动清末新政,内容比戊戌变法广深多了,包括废科举、建新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设宪政啥的。为什么先前镇压戊戌,现在又支持类似改革?其实慈禧不是反对变法,而是怕光绪借机夺权,威胁她地位。八国联军打醒了她,新政是迫不得已,目的是稳固统治。 清末新政从1901到1911年,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政治各方面。军事上,编练北洋军啥的;经济上,办实业、修铁路;教育废八股,建京师大学堂;政治上,预备立宪,设资政院。但改革太晚,力度不够,革命势力已起。孙中山同盟会1905年成立,推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虽短,却启蒙思想,激发救国热情,许多人从改良转向革命。 谭嗣同他们牺牲,成为象征。梁启超后来评,戊戌是成功政治运动,因为唤醒国人反思命运。确实,变法失败暴露清廷腐朽,推动后来变革浪潮。清末新政虽积累经验,但没救王朝,1911年武昌起义,清朝灭亡。回想起来,戊戌那帮人用生命换来教训:改革需根基稳,触动利益得小心。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