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

历史趣闻星 2025-08-11 10:35:15

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一则登山新闻震动世界,尼泊尔登山向导丹增·诺尔盖与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从南坡成功登上峰顶,这条路线起点在尼泊尔境内,坡度相对缓和,攀登条件较为可行。 消息传出,尼泊尔在国际舆论中迅速占据主动地位,媒体宣传铺天盖地,不仅强调登顶的壮举,更隐含着一个强烈信号,这座世界最高峰理应完全属于尼泊尔,理由很简单,从未有中国人登顶过珠峰。 这一说法在国际地图和资料上逐渐得到呼应,许多出版物将南坡及峰顶直接标注在尼泊尔范围之内,甚至忽略了北坡在中国境内的事实。 彼时中国虽在地图与历史资料中早有标注,但缺乏现实的登顶记录,任何辩驳都显得苍白无力,边界谈判因此陷入被动,尼方立场强硬,不愿承认峰顶为两国共有。 在多轮交涉中,中国提出南坡归尼泊尔、北坡归中国、峰顶共管的底线方案,试图在维护主权的同时保留谈判空间,然而尼方并未妥协,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令中国必须以实际行动证明立场,要想在谈判桌上有底气,首先得有人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上峰顶。 原本中苏之间曾商定开展联合登山计划,由苏联提供高海拔攀登装备和技术指导,但随着1959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这一合作在准备阶段被苏方以“技术条件不足”为由中止。 失去合作伙伴,中国必须独自面对当时国内尚无法制造的8000米级登山装备的空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外汇储备紧张,但主管体育和登山事务的贺龙元帅拍板,中央批准动用70万美元外汇,由队员赴瑞士采购必需装备,面对困境,登山行动没有退路。 一支214人的队伍组建起来,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真正的登山运动员不到一半,其余则是气象、电台、医疗、摄影、运输等保障人员,北坡线路从未被人征服,陡峭、寒冷、缺氧、冰崩雪崩频发,是公认的“死亡地带”。 登山队采取“三步走”策略,先进行三次适应性行军,逐步打通北坳至8300米的路线,北坳顶部海拔7000多米,坡度可达七十度以上,部分地段近乎垂直,攀爬难度极大,一次次的上山修路、架绳索、挖台阶,不仅考验体能,也在消耗队员们的意志力。 恶劣的气候不断制造变数。暴风雪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袭来,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帐篷在狂风中几乎被掀翻,队伍中先后有人因缺氧、冻伤甚至牺牲。 三次适应行军结束时,主力队员损失严重,部分人不得不下撤治疗,就在此时,北京传来明确指令,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冲顶,即使只剩最后一人,也要登上峰顶,这不仅是一次登山挑战,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较量。 突击组最终定为四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以及负责开路的刘连满,5月下旬,他们在后援队送至8500米的物资支持下,向峰顶进发,攀登中最艰难的障碍是被称为“第二台阶”的垂直岩壁,高约四米,无明显落脚点,外覆冰壳,光滑湿滑得无法借力。 刘连满多次尝试攀登未果,最终选择蹲下充当人梯,让屈银华踩着他的肩膀上去,为了不伤队友,他脱下了沉重的冰爪靴,冒着极寒只穿毛袜攀爬,几小时的暴露让他的脚趾与脚后跟严重冻伤,最终不得不截去全部脚趾,这一人梯让三人得以越过障碍,继续冲向顶峰。 攀登至8700米时,刘连满体力耗尽,被安置在一处避风位置,留下一瓶氧气,凌晨四点二十分,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踏上珠穆朗玛峰之巅,将五星红旗插在世界最高点,并留下毛主席石膏像和一份登顶记录,这一刻,不仅完成了北坡人类首次登顶,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谈判筹码。 下山途中,三人遇到保存了那瓶氧气的刘连满,他原以为自己撑不过去,还写下诀别信,但最终与队友一同回到大本营。 冲顶结束后,王富洲的体重从160斤骤降至101斤,屈银华永久失去了脚趾,尽管如此,他们完成的远不止一次登山壮举,更是一次用生命证明主权的行动。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签署,明确规定南坡归尼泊尔,北坡归中国,峰顶为两国分界,这一结果的背后,是一次在国家最艰难时期发起、并以胜利收尾的攀登。 那句“你们没上去过”的质疑,自此烟消云散,珠穆朗玛峰的北坡,从那年起,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是镌刻着中国人意志与尊严的所在。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北凌绝顶——1960年中国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始末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