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5月,78岁的李隆基绝食三日,怒摔玉碗,咬牙切齿地说:“告诉三郎,我

勇敢小妹 2025-08-10 09:37:07

公元762年5月,78岁的李隆基绝食三日,怒摔玉碗,咬牙切齿地说:“告诉三郎,我在黄泉路上等他。”两周不到,唐肃宗李亨也吐血而亡,父子之间的斗争,竟以这般悲怆收场。 摔碎的玉碗是当年杨贵妃亲手打磨的,碗沿刻着一朵小小的海棠花。李隆基枯瘦的手指抚过地上的瓷片,血珠渗出来,混着眼泪砸在碎片上。他想起四十多年前,李亨还是个总跟着他身后“阿耶阿耶”叫的小娃娃,他把这孩子抱在膝头,用这只碗喂他喝蜜水,说“将来这天下,有你的一半”。 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年轻时是真有本事。杀韦后、平太平公主,把乱糟糟的大唐收拾得井井有条,开元盛世那会儿,长安街头的胡商比本地人还多,粮仓里的米能堆到屋顶。可到了晚年,他一头扎进杨玉环的温柔乡,朝政扔给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烂。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慌慌张张逃到四川,半道上还丢了杨玉环,等他慢吞吞往回走,才发现——天下已经不是他的了。 李亨,三郎是他的小名,李隆基的第三子。这孩子打小就活得小心,大哥被废,二哥早死,他顶着“太子”的名分,却天天被老爹的宠臣排挤。安禄山起兵那年,李隆基带着后宫跑路,李亨没跟去,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被将士们拥立成了皇帝,也就是唐肃宗。他一边组织兵马平叛,一边得防着远在四川的老爹——怕他夺回权力,更怕他不信任自己。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父子俩的账才算真正开始算。 李亨把李隆基从四川接回长安,没让他回大明宫,而是安置在兴庆宫——那地方偏僻,离朝堂远,身边伺候的人,大多是李亨的心腹。李隆基以前最爱的兴庆宫龙池,如今连钓鱼的竿子都被收走了,说是“太上皇年纪大了,怕滑着”。 更狠的是,李亨把李隆基最信任的老太监高力士流放了。高力士跟着李隆基几十年,从潜邸到登基,连杨玉环的丧事都是他亲手办的。高力士走那天,李隆基扶着门框望了半天,嘴里念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眼泪把胡子都打湿了。 兴庆宫的海棠开了又谢,李隆基就坐在花下发呆。他让宫女唱《霓裳羽衣曲》,刚唱两句就被李亨派来的人打断:“陛下说,太上皇该静养,不宜听靡靡之音。”他想给蜀地的旧部写封信,笔还没握热,就有人来“提醒”:“边关将领只认当今圣上,太上皇的信,怕是会添乱。” 这哪是静养,分明是软禁。 762年春天,李隆基病倒了。他拒绝吃药,说“活着跟死了有啥两样”。李亨派人送来的燕窝、人参,全被他扔在地上。直到看见那只杨贵妃打磨的玉碗——是李亨特意让人送来的,大概是想缓和关系,却像根刺,扎醒了李隆基所有的恨。 他想起马嵬坡前,李亨的士兵逼着他赐死杨玉环;想起自己回长安时,李亨骑着马远远跟着,连句“阿耶”都没敢叫;想起高力士临行前哭着说“三郎变了”。 “变了的是这天下!”李隆基抓起玉碗,狠狠砸在地上,瓷片飞溅,像极了当年长安城破时的火光。 消息传到大明宫,李亨正在咳血。 他这病,一半是累的,一半是愁的。平叛这几年,他天天睡不着,怕叛军打回来,更怕老爹在背后被人利用。朝臣们见风使舵,今天有人说“该给太上皇更多体面”,明天就有人告“太上皇身边的人跟旧部勾结”。他夹在中间,一边要做“孝顺儿子”,一边要当“铁腕皇帝”,早就熬干了心血。 听说李隆基绝食,李亨吐了口血,染红了奏折。他想去看看老爹,脚刚迈出宫门,就被宰相拦住:“陛下龙体要紧,万一太上皇动怒,伤了您可怎么好?”他站在宫门口,望着兴庆宫的方向,那里曾是他小时候学走路的地方,如今却隔着比城墙还厚的猜忌。 “告诉他,”李亨对使者说,“阿耶若肯进食,朕……朕去给阿耶磕个头。” 可李隆基没等着。 五月初五,李隆基在海棠树下咽了气,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碗碎片。 消息传来时,李亨正在批阅奏折,笔“啪”地掉在地上。他没哭,只是一个劲地咳,咳得直不起腰,最后一口血喷在“太上皇驾崩”的奏报上,染红了“皇”字。 两周后,李亨也死了。 父子俩前后脚入葬,陵墓隔着不远,却像隔着一辈子的恩怨。 有人说李隆基活该,是他晚年昏庸才丢了天下;有人骂李亨不孝,连亲爹都容不下。可站在他们的位置想想——李隆基握着权力几十年,哪甘心说放就放?李亨在乱世中即位,哪敢对手握旧部的老爹掉以轻心? 皇权这东西,从来都是独一份。别说父子,就是兄弟、夫妻,沾上边都容易成仇人。李隆基和李亨,一个是失势的太上皇,一个是临危受命的新君,他们的斗争,哪是什么“不孝”“不慈”,分明是皇权游戏里,最无奈的悲剧。 那只摔碎的玉碗,刻着海棠,也刻着人心。当年喂蜜水的温情是真的,后来互相猜忌的怨恨也是真的。只是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这点真,轻得像花瓣,风一吹就散了。 信息来源:本文内容参考《旧唐书·玄宗纪》《旧唐书·肃宗纪》《资治通鉴·唐纪》及《高力士外传》等史料,结合对安史之乱后唐朝权力格局及皇室关系的研究整理而成。

0 阅读:1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