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李世民来到齐王妃杨氏的寝宫,二人谈天论地。情到深处,李世民拉起杨氏的芊芊细手,安慰道:“齐王不在了,我替他照顾你。”听完这话,杨氏鼻子一酸,一头扎进李世民的怀里。 公元626年,李世民上演了一场“玄武门大戏”,搞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自己坐上了龙椅。政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们悲剧了,男的被杀,女的被关进了宫里。说起来,那齐王妃杨氏,可是弘农杨家的美人儿,结果也成了笼中之鸟。可你猜怎么着?李世民不光没难为她,还把她收到了后宫,疼得跟宝贝似的。 李世民,那会儿刚过三十,眼神里还带着战场的锐劲。打小跟着父亲李渊起兵,灭薛仁杲、破刘武周、擒窦建德,手里的剑沾着半个天下的血。玄武门之变前,他跟李建成、李元吉斗了好几年,哥哥想夺他的兵权,弟弟暗里给他下毒,他这才狠下心,在玄武门将俩兄弟一箭射穿。这人狠归狠,却懂“收人心”,杀了敌人,还要把敌人的势力变成自己的。 杨氏,出身弘农杨氏,那是从汉朝就兴旺的大族,隋朝的杨坚、杨广都沾着亲。她嫁给李元吉,本是门当户对的美事,可玄武门的血,把这一切都染黑了。政变那天,她看着卫兵闯进齐王府,听着孩子们的哭喊,抱着柱子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她知道,自己和整个杨家,都站在了悬崖边。 李世民第一次踏足杨氏寝宫,是政变后第三个月。 那会儿杨氏还穿着素服,头发用根木簪挽着,见了他就跪,头埋得低低的,不敢抬。李世民没让她起来,只说“听说你会弹《广陵散》”,杨氏愣了愣,才哆哆嗦嗦走到琴前。琴弦刚拨响,眼泪就砸在了琴上,断了个音。 “别怕。”李世民站在她身后,声音比战场上温和,“你没做错事,杨家也没做错事。” 杨氏知道这话的意思。弘农杨家树大根深,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跟杨家沾亲带故。李世民杀了李元吉,若再对杨氏和杨家动手,等于把这股势力推到对立面。留着她,既是给杨家递橄榄枝,也是告诉天下“朕不念旧恶”。 而杨氏,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她开始学着对李世民笑,给他炖他爱吃的羊肉羹,听他讲打仗的故事。有回李世民说起跟窦建德对峙的险事,她轻声说“陛下那时一定很怕吧”,李世民愣了愣——满朝文武都夸他“天纵神武”,还没人敢说他“怕”。从那天起,他来她寝宫的次数勤了。 宫里人都说“杨妃要得宠了”,可杨氏心里清楚,自己永远成不了长孙皇后那样的人。长孙皇后能跟李世民论朝政,劝他别杀魏征;她只能在他累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连“别重用杨家人”这样的话都不敢说——她怕李世民觉得,杨家想借她翻身。 后来杨氏给李世民生了个儿子,叫李明。 按说母凭子贵,可李世民没给她“妃”的封号,只让她住在“弘义宫”,跟李元吉以前的住处隔得不远。有人说这是恩宠,让她“念旧”;杨氏却明白,这是提醒她“你是谁的女人”。李明长到五岁,李世民把他过继给了李元吉,算是给死去的弟弟“留后”。杨氏抱着儿子,笑了又哭——这孩子,既是她的骨肉,也是替她赎罪的符号。 长孙皇后去世后,有人劝李世民立杨氏为后。 魏征跳出来反对:“陛下是要开创盛世的君主,怎能立弟媳为后?传出去,天下人会说陛下贪色忘礼!”李世民没骂魏征,只说“知道了”,第二天就给杨氏晋了位份,却始终没提“皇后”二字。杨氏听说这事儿,正在给李明做虎头鞋,针一下扎进了手指,血珠滴在布上,像极了玄武门那天的颜色。 再后来,李世民老了,忙着炼丹求长生,去弘义宫的次数少了。 杨氏就天天坐在窗前,看宫里的槐花落了又开。她想起刚嫁李元吉时,那个少年将军给她折过长安的海棠;想起玄武门那天的火光;想起李世民说“我替他照顾你”时的眼神。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像一场醒不来的梦。 649年,李世民驾崩。 杨氏没哭,只是把李世民送她的那支玉簪收进了匣子里。新皇帝李治没为难她,让她跟着儿子李明去了封地。有人说她在封地过得安稳,有人说她常去李元吉的坟前坐坐,没人知道她最后是怎么死的,史书上只记了一句“杨氏,齐王元吉妃,有宠于太宗,生曹王李明”。 回头看这场始于“照顾”的关系,哪有什么纯粹的情分。 李世民的“疼”,是权力的算计——用一个女人,稳住一个大族,堵住天下人的嘴。杨氏的“依”,是生存的妥协——从阶下囚到帝王宠妃,她用顺从换来了自己和家族的平安,却永远活在两个男人的阴影里。 弘农杨氏后来确实成了贞观朝的望族,可没人再提杨妃;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史书里写他“纳弟媳”,也只敢轻轻带过。皇权的游戏里,女人从来都是棋子,哪怕美得倾国倾城,哪怕被帝王捧在手心,终究逃不过“棋子”的命。 那句“我替他照顾你”,听着温情,细想全是冰冷的权衡。你看,最狠的权力,往往裹着最软的蜜糖。 信息来源:本文内容参考《旧唐书·太宗纪》《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资治通鉴·唐纪》及《贞观政要》等史料,结合对初唐政治格局及门阀制度的研究整理而成。
有一次,李世民15岁未嫁人的小公主呕吐不止,日渐消瘦。李世民请来神医孙思邈,孙思
【41评论】【32点赞】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