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有在德国的博主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得益于95%的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老人几乎不用自掏腰包。 这不仅仅是德国独有的现象,在欧洲,尤其是北欧和西欧国家,临终关怀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比如英国,早在1967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托弗安息所”,而德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化推广。 如今,汉堡的“海伦施提夫临终关怀中心”甚至允许孩子和老人一起活动,打破了过去“死亡是禁忌”的社会观念。 那么就会有人好奇,为什么欧洲老人很少“插管等死”? 首先,欧洲的医疗体系更倾向于“生活质量”而非“延长生命”,在德国,临终关怀的核心不是用呼吸机强行维持生命,而是通过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让老人平静地离开。 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医疗文化更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哪怕病人已经失去意识,家属仍希望医生“再努力一下”。 其次,欧洲的保险制度让临终关怀更易普及,德国的医疗保险覆盖了大部分临终护理费用,而在意大利,80岁以上的非自理老人每月可领取1381欧元的照护津贴,这种经济支持让老人不必担心“拖累家人”,可以更自主地选择如何度过最后的日子。 如今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远超欧洲,虽然我们的临终关怀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近年来中国也在探索“安宁疗护”模式,比如北京、上海的部分医院已设立临终关怀病房。 但医保覆盖有限,很多家庭仍承担不起专业护理的费用,如果能借鉴德国的“保险+慈善”模式,或许能让更多中国老人有尊严地离开。 欧洲的模式看似美好,但也有隐忧,比如英国NHS正面临财政压力,2025年8月,盖茨黑德医院宣布关闭痴呆症病房,转向“社区支持模式”,以节省开支。 而在德国,养老院费用逐年上涨,2025年初,全国平均自付费用已达每月2984欧元,部分家庭不堪重负。 这说明即便是发达国家,医疗资源也是有限的,欧洲的优势在于“提前布局”,而中国可以结合自身国情,避免走“过度医疗”或“资源挤兑”的老路。 欧洲老人的选择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与其在病床上痛苦挣扎,不如在阳光下喝最后一杯咖啡,和家人好好道别。 如今社会正在慢慢接受这一观念,但还需要政策、医疗体系和家庭观念的共同改变,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的老人也能像德国那样,平静地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有在德国的博主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08-09 14:18:3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