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8-08 15:38:07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正在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孙家栋,日后会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当时国家正在选拔优秀学生赴苏联留学,孙家栋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俄语水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孙家栋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他不仅各科成绩优异,还特别注重实践操作。 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航空原理,他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里,连吃饭都顾不上。 这种钻研精神让他在195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获得了象征最高荣誉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回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钱学森。钱学森对这个年轻人的第一印象是:“踏实肯干,不骄不躁。” 在研制东风导弹的日子里,孙家栋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为了一个数据要反复验证几十次。 1967年,国家决定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当时38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技术总负责人。 面对这个艰巨任务,他没有退缩。在研制过程中,他发现卫星外壳上镶嵌的金属像章会增加重量,影响发射。 经过深思熟虑,他大胆建议取消这个设计。这个决定在当时需要很大勇气,但最终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当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孙家栋和同事们相拥而泣。 这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孙家栋已经连续三个月没回过家。 1974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团队连夜排查,最终发现是一根导线的质量问题导致的。 这次教训让他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他首创了“质量问题归零”制度,要求每一个故障都必须追根溯源。 这套制度后来成为航天系统的“铁律”,保证了后续数百次发射的成功。 2004年,75岁的孙家栋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有人劝他该休息了,他却说:“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在嫦娥一号研制过程中,他坚持每周都到研制现场。2007年,当嫦娥一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时,指挥中心里掌声雷动,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却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2018年,89岁高龄的孙家栋仍然坚持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发射任务。 在发射前的评审会上,他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每一个技术细节。 工作人员劝他多休息,他却说:“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2019年,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领奖台上,他谦虚地说:“这份荣誉属于所有航天人。”如今已经90多岁的他,依然关心着中国航天的发展。 每当有重大发射任务,他总要询问进展情况。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北斗导航系统,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孙家栋用毕生心血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腾飞。 他常说:“航天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面特殊的照片墙,记录着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其中孙家栋的照片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却透着坚定。这或许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最好写照:既有仰望星空的梦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坚韧。 回望孙家栋的航天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正如他常说的那样:“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浮躁,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时,我们总能想起那些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孙家栋这样的航天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让中国的声音在太空中回响。 新华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 央视新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获颁共和国勋章》 《人民日报》《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孙家栋院士参加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

0 阅读:56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