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向云层下面瞟了一眼,竟然看到了一

佳佳怡 2025-08-02 14:35:17

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向云层下面瞟了一眼,竟然看到了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这哪是寻常侦察?六七十架敌机凑在一起,机翼挨着机翼,往志愿军阵地扑——明摆着是要搞轰炸! 刘玉堤猛地攥紧操纵杆,指节都泛了白。座舱里的油量表指针已经快指到“0”,刚才的空战打光了一半弹药,按规程早该返航。可他往下看,阵地那边隐约能看到志愿军挖工事的身影,那是刚从前线换下来休整的兄弟部队,要是让敌机炸了,后果不堪设想。 “干-娘的!”他咬着牙骂了句,猛地推杆掉转机头。僚机的战友在电台里喊:“队长!油不够了!咱单机冲进去就是送死!”他没回话,只是把油门推到最大,米格-15的引擎发出怒吼,像把锋利的刀扎进敌机群。 没人比刘玉堤更清楚“送死”意味着什么。他是东北老航校出来的,那时候哪有像样的飞机?第一次上的是缴获的日式教练机,座舱盖是木头拼的,起飞前得用手摇螺旋桨。 有回训练时发动机突然熄火,他硬是靠着仅有的几小时飞行经验,把失控的飞机迫降在河滩上,摔断了两根肋骨,躺了半个月,刚能坐起来就又去爬飞机。 战友们都说他疯。航校的教官也劝过:“玉堤,空战不是拼勇,得讲战术。”他听了就笑:“咱飞机比人家少,技术没人家熟,再不豁出去,难道眼睁睁看着他们炸咱的人?” 1950年刚入朝那会儿,他第一次升空就遇上四架美军F-86,他抱着“撞也要撞下来一架”的念头冲上去,凭着一股子狠劲打下一架,自己的飞机也被打穿了十几个洞,拖着黑烟迫降在山沟里。 这次也一样。他知道六七十架敌机里,光是护航的F-86就有二十多架,自己这架单机就像钻进羊群的狼,看着凶,其实随时可能被撕碎。可他有自己的盘算——敌机群密集,转弯不灵活,他专挑最边上的轰炸机打。第一炮就敲掉了一架B-29的引擎,那大家伙拖着黑烟往下掉,敌机群顿时乱了套。 “想炸阵地?先过老子这关!”他在电台里吼着,拉着飞机做了个急跃升,躲开身后追来的炮弹,紧接着一个俯冲,又咬住了另一架轰炸机。弹药打光了,他就故意朝敌机翅膀撞过去,吓得对方慌忙躲闪,队形更乱了。 僚机战友后来回忆,那天的云层里全是曳光弹,刘玉堤的飞机像条泥鳅,在敌机中间钻来钻去。有三次,炮弹擦着他的机翼飞过,油漆都被打掉了一块。等他终于摆脱敌机,油量表的指针已经死死钉在“0”上,引擎突然熄火,飞机像块石头往下坠。 他沉着地调整操纵杆,让飞机滑翔着找迫降场地。落地时摔在一片稻田里,机身断成两截,他被甩出来,额头撞在石头上,血流了一脸。爬起来第一件事,他摸出怀里的小本子,上面记着刚才击落的敌机数量,歪歪扭扭写着“2架”,然后咧开嘴笑了——至少,这群敌机被搅黄了轰炸,阵地保住了。 后来有人算过,那天刘玉堤单机冲阵,硬是把敌机群的轰炸时间拖后了40分钟,就是这40分钟,让阵地上的志愿军转移了大部分人员和物资。可他自己差点没能活着回来,养伤时医生说:“再晚几分钟迫降,你就成肉泥了。”他听了嘿嘿笑:“肉泥咋了?能换弟兄们活命,值!” 那时候的志愿军空军,平均飞行时间不到200小时,对面的美军飞行员大多飞过上千小时。有人说这是用血肉之躯填补技术鸿沟,可刘玉堤们不这么想。他们的飞行服口袋里,都揣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家乡的地址,还有一句“若我牺牲,骨灰送回家”。 是什么让他们敢用新手的技术、落后的飞机,去对抗世界上最强的空军?是知道身后就是祖国,是明白自己多拼一秒,阵地就多一分安全。这种拼,不是鲁莽,是把生死看淡后的决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19

评论列表

那些浮浮沉沉的往事

那些浮浮沉沉的往事

4
2025-08-02 14:47

共和国脊梁[点赞]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