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若死,我必屠尽回纥人!公元763年秋,泾阳城外,郭子仪长子郭晞拔剑架在自己颈间,试图阻止父亲孤身赴敌营!这位七旬老将挥鞭抽向儿子手腕,单骑冲向回纥军阵。身后1万唐军与30万敌军对峙,长安城危在旦夕!这竟是唐朝最危险的一刻! 长安残垣在秋雾里发白,冒着炊烟的只剩几处军灶。 郭晞的剑“当啷”落地时,指节还在抖。他跟着父亲打了十五年仗,从邺城血战到收复洛阳,见过父亲被流矢穿臂仍冲锋,见过他在冰天雪地里啃冻饼,却从没见过这般凶险——对面回纥军阵里,光是举着狼牙棒的骑兵就比唐军总人数还多,阵前的旗杆上,还挂着三天前被俘唐军的铠甲。 “你以为我想去?”郭子仪勒住马,苍老的声音里带着喘。他战袍领口磨出了毛边,头盔上的红缨早就褪色,可腰杆挺得比年轻时还直。“30万对1万,拼到最后,长安成了第二个洛阳,你屠尽回纥人又能怎样?”他抬手抹了把脸,露出一道从眉骨延伸到颧骨的疤——那是安史之乱时,他在潼关被叛军砍的,当时血流进眼睛,他愣是没眨一下。 没人比郭子仪更懂回纥人。二十年前,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回纥可汗曾派太子带骑兵来助战,两人在阵前喝过人血酒,约定“共灭胡贼,共享太平”。那会儿回纥兵勇猛,郭子仪赏他们绸缎,他们回赠良马,夜里还会围着篝火一起唱胡歌。可如今不同了,安史之乱掏空了大唐,吐蕃人在旁边撺掇,说“唐朝快完了,不如趁机抢一把”,回纥军里早就分成两派,主战的将领占了上风。 他打马往前走时,唐军士兵都红了眼。有个伤兵从地上爬起来,拖着断腿想跟上去,被他喝住:“守好阵脚,我若不回,你们就护着百姓往南撤。”这话像块石头砸进人心里——谁都知道,他若真没回来,这1万残兵根本护不住百姓,长安城里的老弱妇孺,怕是要遭大难。 离回纥军阵还有百步时,他翻身下马,解了佩刀,脱了铠甲,只穿件素色袍衫。这举动让对面的回纥骑兵都愣住了,有个小将张弓搭箭,却被身边的老将按住——那老将认得他,当年在洛阳城外,郭子仪曾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骑,只因他中了流矢。 “药葛罗可汗,别来无恙?”郭子仪朗声道。阵中果然骚动起来,可汗药葛罗拨开人群走出来,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老人,眼神复杂。他身后的吐蕃使者急了,大喊:“别信他!唐朝早就没兵了!” 郭子仪没看使者,只盯着药葛罗:“当年你父助我平叛,我许你丝绸万匹,可有一次爽约?如今吐蕃占了河西,抢了你们的马市,反倒挑唆你我相斗,他们好坐收渔利,你看不明白?”这话戳中了回纥人的痛处——吐蕃确实截断了他们与唐朝的贸易,不少回纥士兵的家人还在等着唐朝的茶叶和丝绸。 药葛罗沉默了半晌,突然翻身下马,对着郭子仪拜了三拜:“若非令公点醒,我差点成了吐蕃的刀!”当场下令斩杀吐蕃使者,与郭子仪歃血为盟,调转马头去打吐蕃。 等郭子仪回到唐军阵前,郭晞扑上来抱住他,哭得像个孩子。他拍着儿子的背,忽然笑了:“你看,有些仗,不用剑也能打赢。”那天傍晚,长安城外的炊烟多了起来,有百姓从地窖里钻出来,远远看着回纥军调转的方向,有人认出那是郭子仪的马,忍不住哭出声。 你说奇不奇?一个七旬老人,凭着一身胆识,几句实话,就把30万敌军变成了友军。他不是不怕死,只是比起自己的命,他更怕这长安城再遭屠戮,怕这风雨飘摇的大唐,真的挺不过去。 当国家危难时,所谓的英雄,是不是就是那些敢把自己的生死抛在脑后,却把百姓的安危揣在心里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下令将在长安的安禄山长子安庆宗斩首,群臣苦劝无果。安禄山大怒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