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李宗仁带着几十万国军从日军面前路过,日军却表示:“赶紧走开,别打扰我们!” 李宗仁这人,1891年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农家,早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脑子活络,1908年考进广西陆军小学堂,开启军旅路。 陆军小学堂的日子,他没少吃苦。农家娃出身,脚底板磨出的茧子比同窗们厚三层,别人练队列喊苦喊累,他攥着枪杆能站到太阳落山。不是天生能扛,是他知道,这杆枪是唯一能让家里不再受欺负的指望。 那时候的广西,山头多,军阀混战跟家常便饭似的,他亲眼见过乡亲们被乱兵抢了粮食,蹲在田埂上哭的模样,心里早憋着股劲——得有支能护着百姓的队伍。 毕业后没几年,辛亥革命枪响,他跟着队伍闹革命,打清兵、斗军阀,一路从排长混到了广西的实权人物。可广西这地方,穷啊,兵源虽勇,装备却差得远。他愣是带着人垦荒种粮、熬盐炼糖,把地方财政盘活了,又拉着白崇禧一起练兵,搞出个“广西模范军”。这支部队,士兵多是山里的壮家汉子,能爬山能涉水,最要紧的是,李宗仁给他们讲“保家卫国”,不是为哪个军阀卖命,是为了不让日本人踏进家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李宗仁二话不说,带着桂系部队开赴前线。那会儿他已经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手里握着的不光是广西兵,还有从各地收拢的散兵、地方保安队,凑了几十万,番号杂得很,战斗力参差不齐。可就是这支部队,1938年在台儿庄硬生生顶住了日军精锐,创下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之一。 那“日军让国军赶紧走”的怪事,就发生在台儿庄战役前后。当时日军正卯着劲想拿下徐州,一路南下的部队急着抢功,压根没把李宗仁这支部队放眼里——他们以为这又是群不堪一击的杂牌军,忙着往前冲,懒得回头纠缠。李宗仁恰恰摸透了这点,他没硬拼,带着部队绕到日军侧后方,不打阵地战,专挑运输线下手,今天炸个弹药库,明天摸个哨所,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 日军不是不想打,是真没空。前线部队等着弹药,后方被搅得鸡飞狗跳,只能对着李宗仁的部队喊“别挡道”,其实是怕被拖住后腿。李宗仁呢?看透了这层,就坡下驴,借着日军的“放行”,把部队悄悄部署到了最关键的位置,就等台儿庄那边一声令下,前后夹击。 有人说他滑头,不像别的将领那样死磕。可你想想,手里几十万杂牌军,硬碰硬就是送命,他得把每颗子弹用在刀刃上。他常对身边人说:“抗日不是赌气,是要赢。”台儿庄的胜利,恰恰证明了这点——不是非要喊着“跟我冲”才算英雄,能审时度势、以弱胜强,才是真本事。 不过话说回来,李宗仁也有他的盘算。桂系是他一手带起来的,部队打光了,他在国民党里的分量就轻了。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没含糊过。台儿庄战役,桂系部队伤亡过半,他看着花名册上划掉的名字,闷头喝了一下午酒,第二天照样对着地图部署兵力。这种矛盾,或许就是那个年代地方军阀的真实写照——有私心,却也没丢了底线。 日军真的会对几十万国军视而不见?这背后藏着的,是李宗仁对日军心理的精准拿捏,更是弱国抗战时的无奈与智慧。没有绝对的实力,就得用巧劲,就得在夹缝里找生机。 从桂林农家娃到抗日名将,李宗仁的路,踩过泥坑,也攀过高峰。他不是完美的英雄,却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把手里的牌打到了极致。这种在复杂局势里守住本心的挣扎与坚持,或许比教科书里的“英雄事迹”,更让人看清那段历史的真实模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搞划江而治的李宗仁在教科书里是正面形象?这么说吧,国军很多抗战大
【140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