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美国和欧盟突然宣布达成协议,同意推行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这个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之前欧盟内部还在激烈争论,特别是爱尔兰、匈牙利这些低税率国家一直强烈反对,但最终,欧盟还是妥协了,不过从协议细节来看,这次妥协还算"划算"。 这场谈判就像菜市场砍价,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美国最先提出21%的税率,欧盟则希望维持在12.5%,最后各退一步定在15%,但暗地里都留了后手。 美国同意欧洲国家可以继续征收"数字税",而欧盟则允许美国对海外利润额外征税,这种"你让我一寸,我让你一尺"的做法,让双方都能回去交差。 最有趣的是爱尔兰的态度转变,这个税率只有12.5%的国家,靠着低税率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但在美国承诺给过渡期后,爱尔兰突然改口同意15%的税率,不过仔细看协议,企业可以用固定资产投资来抵税,像苹果、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实际要交的税可能增加不了多少。 消息一出,美国科技股应声下跌,因为它们的实际税率可能要从10%涨到18%左右,但传统制造业反而松了口气,它们的税率本来就接近15%,影响不大,这正好符合拜登政府"让大公司多交税"的施政方向。 在亚洲,新加坡、越南这些低税率国家开始紧张了,新加坡马上表示要维持13%的优惠税率,越南则悄悄把经济特区的税率降到12%,印度更精明,刚同意15%的税率,美国就取消了对印度钢铝的关税。 这个协议看似简单,其实影响深远,15%的税率不算高,但它的意义在于给全球企业税设定了一个底线,以后企业想找"避税天堂"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只要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税率低于15%,其他国家都可以补征差额。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公司的财务团队肯定已经在研究怎么绕过新规了,比如把利润算在研发投入多的国家,或者利用环保补贴来减税,就像打地鼠游戏,这边按下去,那边又冒出来。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以前一些中企为了避税把总部设在新加坡或开曼群岛,以后这种操作的吸引力就下降了,但也要警惕欧美可能借此打压发展中国家,毕竟制定规则的人总是最受益的。 总的来说,这个协议标志着全球税收进入新阶段,企业不能再靠钻空子少交税,国家之间也要更透明地分享税收信息,虽然具体效果还要观察,但至少说明在疫情后缺钱的情况下,各国政府终于联手向大公司"开刀"了。
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泰国,大概率做了个明智的选择。泰国婉
【123评论】【1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