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专家都干啥去了?一个英国人,花了10多年时间,整理了英国、法国等大量档案,

军机Talk 2025-07-28 11:31:12

中国的专家都干啥去了?一个英国人,花了10多年时间,整理了英国、法国等大量档案,写了这本书,《南海的历史与主权》,用海量的历史文献证明,南海是中国的。 这本书的出现,不啻于在国际舆论场上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也引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一份对中国如此重要的研究,是由一个外国人完成的? 卡蒂的研究始于2009年的一场学术会议,会上有人质疑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依据,卡蒂觉得这种讨论脱离了事实基础。 他决定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伦敦的英国国家档案馆,很快发现了一份1874年的法律备忘录,上面不仅明确指出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与法国和菲律宾无关,甚至还盖着英国内阁的批准章。 谁知这只是个开始,在巴黎,他找到了1931年法国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外交信函;在美国,他又挖出一份1956年副国务卿的备忘录,承认菲律宾对南沙群岛没有主权,但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反倒怂恿菲律宾挑起事端。 这些档案清晰地拼凑出一个事实:菲律宾在20世纪70年代前从未对南海提出过主权主张,而西方大国对此心知肚明,却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操弄。 这并非说中国学者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他们一直是南海研究的基石。中山大学的黄瑶教授团队,编写了67万字的《南海主权与海洋权利法理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教授,年过九旬仍笔耕不辍。 他们的研究系统而扎实,从中国古籍到航海日志,证据链条完整。可问题也正在于此:为什么他们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声量,却远不如卡蒂的一本书? 进一步看,这暴露了国际话语权构建的残酷现实。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掌握着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他们更热衷于塑造“中国威胁”的叙事,而不是探讨复杂的历史法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者的声音很容易被贴上“官方宣传”的标签,遭到忽视、过滤甚至曲解。而卡蒂不同,他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西方学术体系内的学者。 当他用西方世界最信奉的档案证据,来拆穿西方媒体精心构建的谎言时,这种“自己人打脸”的效果,反而让一些西方民众开始反思。 卡蒂的研究也点醒了一件事:在国际舆论场上,与其反复申诉“自古以来”,不如直接把一份盖着他国官方印章的旧档案拍在桌上。 当一些国家费尽心思改写历史时,反倒是他们自己人出来揭了老底,这比任何政治宣传都更具说服力。档案不会撒谎,它冷静地戳破了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案的荒谬,也揭示了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自己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用公约指责中国。 真相浮出水面,不代表问题就能解决。南海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围绕霸权的拉锯战。即使手握铁证,也未必能改变根深蒂固的偏见。卡蒂的研究虽然替中国说了话,但也揭示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局面:在国际舆论的天平上,事实的重量,有时竟不如发声者的身份重要。 当证据的扎实程度与声音的响亮程度不成正比时,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堵无形的墙,让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他们想听到的声音?这或许才是卡蒂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有的网友认为“不受政治操弄,不为权贵站台,尊重历史,注重事实,真正的学者”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觉“国家考虑一下给良心学者颁发恰当的良心勋章,给予精神奖励,并大肆宣传。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无国界,真正的学者”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军机Talk

军机Talk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