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生死攸关的一步,大凉山前,敌军重重设防。刘伯承写信给川军旅长许剑霜,只求“让个路”。谁料,许剑霜回信却说:“助兄北行!”在国共对立的乱世,一个旧部为何敢冒死放行? 先说说刘伯承这个人吧。他1892年生在四川开县,那地方山多水少,家里穷得叮当响,早年上私塾念书没多久就辍学了,帮家里干农活,扛锄头、挑担子,啥苦都吃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投身军旅,第二年进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学军事,毕业后从司务长干起,一步步当上排长。1913年讨袁世凯时,他参加战斗,1915年护国战争中组织支队,攻城拔寨,右眼被弹片伤了,还坚持带队。1923年讨伐吴佩孚,又右腿中弹,重伤不下火线。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泸顺起义,那时候他已经是川军里的骨干。1930年去苏联学习军事,回来后任红军总参谋长,长征路上负责统筹调度。许剑霜呢,原名许颖,1895年生在四川泸州,早年读工业学校,后转陆军讲武堂,毕业进川军。1920年分到刘伯承手下当营长,打仗勇猛,冲锋陷阵总在前头。1926年泸州起义时,他任机枪营营长,刘伯承亲自介绍他入党。起义失败,他隐瞒身份,继续在川军混,慢慢升到旅长。两人早年交情深,从川军到起义,一起出生入死,那信任不是随便来的。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继续往四川北部赶路,要跟红四方面军会师。国民党不让过,调来大批部队堵道,刘文辉在大凉山设防线,想把红军耗死在那儿。德昌是第二道关口,许剑霜的第十六旅守着。红军到这儿,补给紧张,后有追兵,前有险山。刘伯承带队靠近,侦察兵报告守将就是许剑霜。他觉得有机会,就写信过去,内容直白,说红军借道北上,不想打仗,把对方当友军。信送进敌营,许剑霜看后,决定帮忙,回信“助兄北行”,还附了张地图,指小路绕开主力。他没撤兵,而是让部队放空枪,装作抵抗,实际侧翼放开,让红军通过。这么干,红军省了力气,没多损兵员,赶紧北上。国民党计划落空,围堵没成。 许剑霜这么选,源于早年那段并肩的日子,泸州起义时两人协作指挥,机枪营压制敌火,掩护主力。起义后他潜伏多年,但那信念没丢。这事在长征史上关键,红军每少打一仗,就多活一批人,时间也省下,为抗日攒劲儿。国民党当时高压,他这么帮,等于是跟上头对着干,风险大到家了。但历史就这么走了步,红军借此机会,穿越更多关口。 其实,长征不是光靠打仗,更多是靠智慧。刘伯承利用旧关系,化解危机,这比硬拼强多了。许剑霜的选择,也说明个人交情在乱世能起大作用。他俩从川军起步,一起讨伐军阀,1920年代初,许剑霜在刘伯承部队学战术,实战中积累经验。泸州起义失败,他没暴露,继续升职,到1935年掌兵权。红军过德昌后,进入彝区,刘伯承又跟当地头人结盟,进一步通路。部队少费周折,会师在望。国民党调整部署,已晚一步。历史资料显示,这事件真实,许剑霜曾是刘伯承部下,信件交换帮红军避开主力。长征胜利,少不了这些暗中助力。许剑霜没公开帮,但实际放行,让红军顺利推进。国民党高层后来怀疑他,一个月后调他去峨眉山训练团,名义学习,实则卸权。他以家事辞职,回乡教书,从不提这事。抗日爆发,他恢复党籍,去延安学,入抗大第四期。 刘伯承长征后,继续指挥抗日和解放战争,1955年授元帅衔,1986年去世。许剑霜抗日时任黄埔教官,1949年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少将,1966年逝世。这两人故事,搁乱世里,突出信念和交情的分量。红军长征,过大凉山这关,靠的不只枪炮,还有人情。国民党围剿失败,也暴露他们内部不稳。许剑霜冒死放行,换来红军北上抗日的机会。历史看,这步棋下得值,长征成功,为中国革命铺路。话说回来,那年代站队错一步就没命,他却选了对的路。红军通过德昌,节省资源,保持战斗力,继续翻雪山、过草地。国民党刘文辉部队,本想堵死,结果漏风。许剑霜的举动,没闹大,但长征史上记一笔。两人早年在川军,讨伐吴佩孚时协作,许剑霜营长位,刘伯承指挥大局。起义中,机枪营关键,压制敌军推进。失败后,他低调潜伏,熬到旅长。 1935年信来,他回四个字,附地图,红军沿小道走,避开陷阱。国民党没察觉,红军已远。历史权威记载,这事源于两人信任,许剑霜骨子里信革命。长征转折,多亏这些点滴。红军北上,会师后力量大增,抗日基石稳。许剑霜后来辞职教书,抗日恢复组织,贡献军运。1949年起义,顺势加入新军。两人结局,都为国家出力。刘伯承军事教育晚年抓,许剑霜授衔后退休。这故事接地气,说白了,就是老战友间那点义气,在关键时救了命。乱世里,人性复杂,但信念能顶住压力。红军长征,德昌这关过得巧,国民党计划泡汤。许剑霜没美化国民党,实际帮红军,体现选择。刘伯承总参谋长位,统筹有方。两人从1910年代军旅起步,到1930年代重逢,历史轮回。
1935年,红军长征走到生死攸关的一步,大凉山前,敌军重重设防。刘伯承写信给川军
历史破局者
2025-07-28 09:40:30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