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961年说,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经问过毛泽东,我们到底要去哪儿。毛泽东回“我考虑还是要往北。”刘伯承将军在说这句话时字里行间都是对于毛泽东主席的敬佩。 那会儿红军刚过金沙江,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前有大渡河天险,后有追兵紧逼,连刘伯承这样的老将都心里打鼓。他后来回忆,当时队伍里有不少声音主张往西走,觉得四川军阀地盘大,或许能找机会落脚。 可毛泽东却认准了北上的方向,这让刘伯承既困惑又好奇——往北是胡宗南的防区,地势险要不说,还挨着雪山草地,这不是往虎口送吗? 直到强渡大渡河那天,刘伯承才真正体会到毛泽东的深意。1935年5月,他带着先遣队赶到安顺场,发现对岸早被川军重兵把守,唯一的渡船还被藏了起来。关键时刻,毛泽东派人送来急信:“石达开当年就是被困在这里,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刘伯承盯着信上的字,突然想起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发言——“避实击虚,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他立刻下令连夜突袭,硬是从川军手里抢回了那条渡船。 渡河当天,刘伯承站在岸边,看着十七勇士驾着小船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心里直冒冷汗。可当第一船战士成功登陆,击溃对岸守军时,他突然明白了毛泽东的战略:往北不是盲目冒险,而是要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去开辟新的天地。就像毛泽东后来在陕北说的:“我们要把红旗插到抗日前线,让全国人民看看,红军是打不垮的!” 更让刘伯承佩服的是毛泽东的决断力。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仗着人多,坚持要南下。毛泽东顶着压力,带着中央红军悄悄北上,刘伯承二话不说就跟上了。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当时有人说毛主席太冒险,可我知道,只有往北走,才能把红军从分裂的危机中救出来。” 这段对话背后,藏着两位革命家对中国命运的深刻洞察。毛泽东的“往北”,不是简单的地理方向,而是指向民族救亡的大义,指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刘伯承在说这句话时,或许想起了长征路上那些生死关头——四渡赤水时的神机妙算,翻雪山过草地时的坚毅不拔,还有在陕北窑洞彻夜长谈的那些夜晚。这些经历让他明白,毛泽东的战略眼光,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磨出来的。 有人说,刘伯承的敬佩源于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多少人迷失了方向,而毛泽东和刘伯承,却始终盯着北方的那片曙光。这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民族未来的担当,才是最让后人敬仰的地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刘伯承1961年说,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经问过毛泽东,我们到底要去哪儿。毛泽东回
佳佳怡
2025-07-28 14:34:22
0
阅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