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谁是红军的缔造者?追根溯源,人民军队最初是从毛主席带上井冈山那800壮士开始的,

谁是红军的缔造者?追根溯源,人民军队最初是从毛主席带上井冈山那800壮士开始的,其余的,包括南昌起义余部都只是汇入主干的支流。还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四渡赤水、草地分兵……,离开毛主席,革命军队不知要走多少弯路。所以说,红军的缔造者,或者说红军之父,只能是他一一伟大领袖毛主席。 1927年,秋收起义的硝烟散尽,一支不到千人的队伍在一位革命者的带领下,默默爬上了井冈山的陡坡。这800壮士,衣衫褴褛,武器简陋,谁能想到,他们竟是中国人民军队的火种?从此,红军走上了波澜壮阔的征程。可问题来了: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到底是谁? 说起红军的起源,得从井冈山那800壮士讲起。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带着剩下的部队转战农村。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早就看透了:中国革命不能靠城里打游击,得靠农民这股主力军。那时候,部队人数不多,装备也差,但毛泽东硬是把这支队伍带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这800人,就是红军最早的底子。 有人可能会问,南昌起义不是更早吗?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这没错。可惜起义军没站稳脚跟,后来南下失败,余部辗转到了井冈山,汇入了毛泽东的队伍。说白了,南昌起义是条支流,壮大了红军,但根基还是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打下的。南昌起义的部队有战斗力,可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而毛泽东给了红军灵魂。 再往后看,三湾改编是个关键节点。1927年10月,部队打仗失利,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毛泽东在江西三湾搞了一次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军官和士兵平等相处。这招不花哨,但管用。部队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不再是散兵游勇。这时候的红军,才算有了组织雏形。没有三湾改编,红军早散了架,哪来的后来? 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又给红军定了个大方向。当时部队里有些人带老习气,军阀作风严重,毛泽东提出“党指挥枪”,强调军队得听党的,不能变成谁拳头硬谁说了算。古田会议开了个好头,把红军从单纯的打仗机器,变成了有信仰、有纪律的革命队伍。这一步,奠定了红军和其他军阀部队的本质区别。 说到红军的成长,长征是个绕不过去的坎。1935年的四渡赤水,毛泽东带着红军跟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玩起了“捉迷藏”。他用兵灵活,忽东忽西,把敌人甩得晕头转向,最终跳出了包围圈。这仗打得漂亮,也证明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 还有1936年的草地分兵,也能看出毛泽东的眼光。长征后期,红军过草地时粮食少得可怜,部队分成几路走,能减轻负担,提高生存率。这不是瞎分,而是算计好了每一步。结果证明,红军主力保住了,才有了后来的胜利。反过来看,离开毛泽东的战略,红军很可能在草地就折了大半。 有人可能会抬杠,说朱德、彭德怀这些将领功劳也不小啊。确实,他们都是红军的中流砥柱,带兵打仗没得说。但要论谁是缔造者,还得看谁给红军定了魂、铺了路。朱德是执行者里的顶尖人物,可战略方向是毛泽东定的。彭德怀打硬仗一流,但红军的组织形式、发展路径,还是毛泽东一手抓出来的。 再看看历史脉络,红军从井冈山那800人,发展到长征后的几万人,再到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最后解放战争时百万雄师,这条路是怎么走出来的?靠的是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认准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其他起义部队,要么没找对路子,要么半途散了伙,只有毛泽东这支队伍,越走越壮大。 井冈山那800壮士里,有农民,有工人,有学生,他们是红军的底色。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懂了这些人的力量,把他们拧成一股劲儿。没有群众基础,红军也站不稳。但反过来,没有毛泽东的领导,这股力量也形不成气候。 历史上有过不少起义军,像太平天国、义和团,声势都不小,可为啥都没成?缺的就是一个能带路的魂。红军有了毛泽东,才没走那些老弯路。 红军的发展,还跟当时的中国国情分不开。20世纪初,军阀混战,农民苦不堪言,城里工人也活不下去。毛泽东抓住了这个时机,把红军变成了穷人的队伍。南昌起义的部队一开始想攻城市,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后来才明白,农村才是大本营。这思路,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 长征之后,红军虽然人数少了,但骨头硬了。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靠着游击战,把日本鬼子拖得筋疲力尽。解放战争时,红军改编成解放军,硬是从小米加步枪,打到了推翻蒋介石。这一路,战略上全是毛泽东的影子。 当然,也有人说,红军的成功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不能全归功于一个人。可缔造者这个词,讲的就是谁起了头,谁定了调。井冈山那800壮士是起点,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是骨架,四渡赤水、草地分兵是血肉,这些关键节点都离不开毛泽东。 历史是复杂的,但真相不含糊。红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毛泽东的作用是抹不掉的。他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嘴皮子,而是实打实地带着队伍闯出了一条路。离开他,红军可能还在黑暗里摸索,革命的胜利也得推迟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