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砂原惠,1933年出生在日本九州福冈县一个武士家庭。家里不算穷,他爹是个技术员,日子过得还行。1938年,日本还在打仗,他爹因为工作调动,带着全家来到中国东北。那时候砂原惠才5岁,小小年纪就跟着爸妈漂洋过海,落脚在满洲国。日本人办的学校他也上了,中文也学了不少,毕竟周围都是中国小孩儿,耳濡目染,他说得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1945年,日本投降,砂原惠的日子一下子翻了天。他爹病死了,家里没了顶梁柱,母亲带着他回不了日本,只能留在中国东北。母子俩辗转到了辽宁北镇县六台村,靠他妈给人缝衣服糊口。砂原惠呢?年纪小,没啥手艺,就给地主家放牛。那时候日子苦,但他没抱怨,反而对中国农村的生活越来越熟悉。 1948年,解放战争打得火热,东北民主联军到处招兵。砂原惠15岁,眼看着村里地主的地被分给穷人,解放军还帮着老百姓干活,他心里挺受触动。他想参军,但问题来了——他是个日本人,咋加入中国军队呢?砂原惠脑子一转,决定隐瞒身份。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张荣清,谎称自己是本地翻身农民,还编了个可怜身世。靠着流利的东北话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还真混进了部队,没人怀疑他是个“假中国人”。
那年秋天,辽沈战役开打,砂原惠跟着部队上了前线。别看他年纪小,胆子可不小。侦察、送信、运物资,他干啥都卖力。仗打得激烈,他也没掉链子,几次任务完成得出色,还立了功。部队里没人知道他的真身份,都觉得这个“张荣清”是个靠谱的小伙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砂原惠又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这时候他已经17岁,身体壮了些,经验也多了点。作为侦察兵,他在战场上跑前跑后,收集情报、摸敌情,干得有模有样。朝鲜的冬天冷得要命,仗也打得苦,但他咬牙挺住了,和战友们一起完成了不少艰巨任务。部队领导挺器重他,觉得这小子有前途。 砂原惠在战场上表现得跟中国人没啥两样,甚至比有些本地兵还拼。他心里可能也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了,毕竟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日本对他来说已经挺遥远。可纸包不住火,他的真实身份迟早得露馅儿。 1953年,砂原惠的母亲病重,家里没人照顾,她托人给部队捎信,想让儿子回来。这封信一到,问题就大了。信里提到他是日本人,部队领导一看,觉得不对劲儿,赶紧找他问话。砂原惠没办法,只能承认自己是砂原惠,不是什么“张荣清”。他说自己早就把自己当中国人,参军是为了报效国家,不是来捣乱的。
领导听完挺感慨,但规矩是规矩,一个日本人混在解放军里,影响不好。砂原惠被调离战场,安排到东北老航校干后勤。他没啥怨言,干活还是踏实,就是心里有点失落。从前线到后方,他的生活一下子平静下来,可那段当兵的日子,估计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1955年,中日还没建交,但砂原惠因为特殊情况,被允许回到日本。那年他22岁,离开中国时,他回头看了好几眼,挺舍不得。回到日本后,他没闲着,靠着在中国学的本事和对两国的了解,开始做生意。他开了个贸易公司,专门在中日之间跑,卖点中国货到日本,再弄点日本东西到中国。生意做得不错,他也攒了点钱。 砂原惠没忘了中国。1972年中日建交后,他更积极了,经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还帮着两国企业牵线搭桥。他觉得自己算半个中国人,愿意为中日友好出力。晚年他身体不好,但还是常跟人讲当年的故事,说自己在中国的那段经历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021年,砂原惠去世,享年88岁。他生前交代,死后要把一半骨灰葬在中国,另一半留在日本。这想法挺特别,也挺感人。一个日本人的骨灰,分成两半,埋在两个国家,咋想都觉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