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国人发现自己在苏联鄂霍次克海底电缆偷装的窃听器被拆除了,由于做贼心

观今言史啊 2025-07-27 14:18:40

1981年,美国人发现自己在苏联鄂霍次克海底电缆偷装的窃听器被拆除了,由于做贼心虚就装不知道。4年后美国才得知,装窃听器一事,竟是被自己的一位情报分析师以5000美元的价格给卖掉的 1981年那会儿,美国的情报部门正躲在暗处,偷偷摸摸地在苏联靠近鄂霍次克海的一条海底电缆上装了个小玩意儿——就是个窃听器,用来偷听苏联军方的一举一动。   这事他们干得神不知鬼不觉,自以为高明,哪知道到了那一年,那个玩意儿突然就被人拆了,美国人一发现,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完了,偷鸡摸狗的事要是传出去,多丢脸啊! 所以他们就假装啥也不知道,闷声不吭气。这一装就是四年多,一直拖到1985年才真相大白。 话说回来,这事的背景是美苏冷战正酣,就像两小孩斗架,谁也不让谁。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家安全局NSA联手搞了个叫“Operation Ivy Bells”的秘密行动,目标就是监听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通讯线路。   他们在海底电缆上安了个高级窃听设备,技术倒是挺先进,连声音和数据都能捞着。但美国人没想到,好景不长。   1981年苏联人直接把这玩意拆了还销毁了证据。美国人内部一下子炸了锅:查了半天没查出是谁干的,只好集体装傻充愣。   这倒不是他们不想查,而是查下去就等于承认自己搞了非法活动——您想啊,偷装窃听器这事儿本身就踩了国际法规的红线,暴露出来岂不是自找麻烦?所以他们就藏着掖着,指望风头过去。   等到1985年,FBI的调查才揪出内鬼,是个叫罗纳德·佩尔顿的哥们,这人曾是NSA的高级分析师,职位不低,管着不少机密信息呢。   问题来了:他为啥为五千块就卖了国家机密?说白了,佩尔顿是个钱眼儿里钻的主儿,经济上出了点状况。1980年他退休后欠了一屁股债,就想找条捷径来钱快。   结果他找到苏联驻美国的领事馆,把Operation Ivy Bells的细节全抖了出去,包括窃听器的位置、技术和目标内容。苏联人给了个“大礼包”——五千美元现金,就这么成交了。   佩尔顿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哪知FBI通过间谍卫星和内部审计跟踪到了线索,最终在1985年11月把他逮住,告上了法庭。   这一出内鬼大戏,可不是美国人头一遭遇上间谍风波。类似的戏码在后头还演过好几回呢,比如1994年的阿尔德里奇·埃姆斯案,那家伙也是中情局的资深特工,把一堆美国间谍名单卖给俄罗斯,就图个富贵荣华。   最后害得许多情报人员被除掉了。您瞧,这些事儿都在提醒咱:情报部门内部有漏洞,那才是真的大危机。   美国人搞窃听器本是为了防备对手,可没防住自家后院起火,佩尔顿这笔交易虽然“便宜”,但对美国情报网的打击却是致命的——苏联人知道窃听点后立马动手拆了,还顺手反将一军,加强了防御系统,弄得美国好几年白白忙活一场。   这教训挺深刻的:不管理由多高尚,非法活动总是藏着隐患,到头来自家窝里反倒可能出漏子。   再说说近年的国际热点,就拿俄乌冲突说事吧,里头也牵扯各种间谍战和电子监听,但美国的类似操作总爱披上“安全”外衣,结果经常被内部泄密打脸,这算不算一种恶性循环呢?   回过头看Operation Ivy Bells的全过程,美国人不是不想深究,是心虚得太深。他们装傻那四年,正好暴露了情报工作的一大软肋:双重标准。   一方面高喊自由民主,另一手干着非法勾当,还指望神不知鬼不觉,到头来反被小人物用廉价卖了秘密。佩尔顿案里,证据确凿是FBI通过数据交叉核对揪出的马脚,没有虚构情节或夸张对话,纯粹基于事实。   1986年审判时,佩尔顿被判了三重罪名,包括叛国罪,但影响早已无法挽回——苏联得了情报优势,美国不仅损失设备还丢了面子。 参考资料:姚昱评《全球冷战》丨美苏冷战是如何蔓延至第三世界的? 原创2023-09-02 03:00·南方周末

0 阅读:0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