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会挥泪斩马谡?当初马谡丢失的街亭,又在什么地方?

世伟说 2025-07-26 14:58:53

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恐怕就是第一次北伐了。原因在于这次行动完全出其不意,曹魏方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备准备。同时,诸葛亮率军接连攻克了南安、安定和天水三个重要郡县,战果显著。如果不是因为他错将马谡派去镇守街亭,导致后方的粮草供应断绝,蜀军极有可能因为补给不足而被迫撤退,那么这次北伐的最终结果恐怕就难以预料。每每提到这段历史,后人都为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和最终失利感到深深惋惜。

如果马谡能够意识到实际作战与兵书理论之间存在差距,他大概不会轻率地选择从山上“势如破竹”地冲击魏军,也就不会让街亭这一关键关口轻易落入敌手。放到今天,马谡失守的街亭到底位于何处呢?这成为了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书中说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执意“舍水上山”,试图通过置身死地以求生机的战术制造攻势。然而马谡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主要任务只是守好街亭,而不是与魏军拼个你死我活。更重要的是,一旦到了决战时刻,诸葛亮本人不会亲自指挥,而是需要马谡独自决断成败。

因此,在马谡错误的指挥下,蜀军只派出一小股兵力驻守山下的水源。然而这股兵力被魏国“五子良将”张郃发现后,根本无力有效抵抗。张郃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等待水源被切断,导致蜀军军心大乱,最终街亭失守,连带整个蜀军防线崩溃。诸葛亮是否想过处死马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北伐之前,诸葛亮曾盛赞马谡为“旷世奇才”,每逢行军作战,他常与马谡彻夜长谈,既是为了教导传授自己的军事才能,更希望验证马谡是否有能力继承自己,执掌蜀军。事实上,马谡在面对南中孟获时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在内政外交上提出的“只宜存恤,不宜远征”及离间曹睿、司马懿的方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远超世人所想。

可惜的是,军令如山,再优秀的将领也不该将决定蜀国命运的战争当作自己的战略实验。斩杀马谡后,诸葛亮无奈感叹道:“吾遍观三军,皆无人可授。”这种痛心,恐怕很少人能够真正体会。但无论如何遗憾,事实已无法改变。等到司马懿重新赢得曹睿的信任,采用龟缩战术与诸葛亮消耗战时,北伐的道路彻底变得无法实现。诸葛亮是否后悔?或许有,但即便不处死马谡,也没人能保证北伐必胜。

那么,马谡失守的街亭究竟位于何处呢?现代学界普遍认为,三国时期的街亭极有可能是在今天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境内,或者天水市麦积区的街亭村。前者的判断主要基于陇城镇内存在一片宽约两公里、长达五公里的开阔地带,被认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后者则因地名与古代街亭完全相同而被考虑。

具体来说,陇城镇不仅有地形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靠近陇山。历代以来,陇山(又称陇坂)横亘于关中平原与陇右山区之间,在三国时期无疑是战略要地。若蜀军占据此地,可用作中转支援站;而魏军若掌控这里,也可将蜀军分割包围。由此看出,陇城镇作为街亭古战场的可能性极大,对双方战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假如马谡当年守住街亭,甚至待诸葛亮前线战事结束后反包围张郃,后续的发展必然是在魏境内展开激烈交战。没有险要地形阻碍,蜀军进攻节奏会更快,难度也将随之降低。

相比之下,街亭村作为古战场的可能性较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地没有险要的防御地形,不符合马谡“不顾兵书”而选择险要之地防守的逻辑;二是街亭村中心有名为“龙泉”的泉水,而历史记载中马谡败因之一正是水源不足,龙泉的存在显然与史实不符。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闲庭信步

闲庭信步

2
2025-07-26 16:39

马谡被斩的根源不是丢失街亭,而是弃军逃跑,使蜀军失去指挥大乱,造成更大损失!

猜你喜欢

世伟说

世伟说

每天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