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黄岩发现了一个千年古棺,经过考证后被认为价值连城。然而,考古专家

历史趣闻星 2025-07-26 10:33:27

2016年,浙江黄岩发现了一个千年古棺,经过考证后被认为价值连城。然而,考古专家郑嘉励却毫不犹豫地拿起电钻,在棺材上钻了个洞。当水缓缓流出时,他的冷汗不禁顺着耳边滑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浙江台州黄岩区一处老宅的施工现场,挖掘机铲斗突然撞上了一块坚硬的东西。工人们停下活计,小心清理浮土后,一具朱红色的棺木慢慢露出地面。 这个意外发现很快惊动了文物部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员郑嘉励接到电话后,立即带着团队赶到现场。他一看到棺木的形制和颜色,心里就有了判断——这很可能是宋代墓葬。 经过初步勘察,专家们确认了这个判断。但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棺木长期埋在地下,内部积满了地下水。如果不先排水,贸然开棺可能会损坏里面的文物。 郑嘉励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用传统方法慢慢抽水,可能需要好几天时间,而且棺木结构随时可能因为长期浸泡而松动;用电钻在棺盖上钻孔快速排水,虽然效率高,但风险也大。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郑嘉励拿起电钻,在棺盖边缘仔细选定位置后开始钻孔。这个过程需要极其小心,钻深了可能伤到里面的文物,钻浅了水又排不出来。 随着钻头慢慢深入,棺内的积水开始缓缓流出。整个排水过程持续了六个小时,郑嘉励一直守在旁边观察水流情况,不敢有丝毫松懈。 就在排水进行时,一位当地村民带着族谱赶到了现场。老人激动地说,这很可能是他们赵氏先祖赵伯澐的墓。专家们查阅史料后发现,赵伯澐确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曾在黄岩担任县丞。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更加小心谨慎。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棺木被整体运送到黄岩博物馆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专家们才敢正式开棺。 棺盖被缓缓打开的那一刻,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原来古人为了防腐,在棺内使用了水银。现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所有人员都戴上了防护设备。 清理工作开始后,考古人员首先发现了一块玉璧。这块玉璧晶莹剔透,工艺精湛,经专家鉴定具有南唐时期的典型特征。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保存得极为完好,几乎没有任何破损。 在赵伯澐旁边,考古队还发现了第二具棺木。根据墓志铭记载,这是他的妻子李氏。李氏的棺中出土了大量文房用具,说明她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性。 最让考古队兴奋的发现出现在李氏的棺中——几件保存完好的宋代丝织品。其中一件对襟衫质地轻薄如纱,上面的纹饰精美绝伦,仿佛刚刚制作完成一样。 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这些丝织品进行了科学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宋代丝绸每平方厘米含有380根经线,密度甚至超过了很多现代高端面料,这个数据让专家们都感到震惊。 这些丝织品后来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进行了展示,让世界各国代表见识了宋代纺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很多外国专家看后都赞叹不已,没想到一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精湛的工艺。 李氏的墓志铭也为研究宋代女性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铭文记载她“性柔嘉,通诗书”,这与棺中出土的文房用具完全吻合,说明宋代上层女性确实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回顾整个发掘过程,郑嘉励说最紧张的还是用电钻钻孔那一刻。当时棺内压力很大,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可能损坏文物,还可能导致棺木整体破裂。 “那一钻下去,心里其实没有百分百的把握。”郑嘉励坦言,“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犹豫,必须快速做出决定。” 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后,很多网友都被考古人员的专业精神感动了。有人留言说:“原来考古工作这么惊险,真是和盗墓小说完全不同。” 如今,这些珍贵文物都在黄岩博物馆展出,那件精美的宋代对襟衫成了镇馆之宝,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专程前来观赏。 玉璧也吸引了不少古玉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专家介绍说,这块玉璧不仅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完整保存了宋代的制作工艺,为研究古代玉器提供了标准样本。 这次发掘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出土了多少文物,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宋代皇室后裔的真实生活。从华美的丝织服装到精致的玉器,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

0 阅读:0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