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协议细节曝光,日本打脸美国?日贸易代表:不记得没听美说过 2025年7月2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与日本达成一项“规模空前”的贸易协议,并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吹嘘协议成果,关税下调、市场开放、日本高额投资。 然而短短几天后,日本方面的回应却与美方的说法存在诸多出入,甚至直接否认某些关键内容。 “不记得”“没听说”成了关键词,这样戏剧化的反差,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媒体对协议真实性、有效性及双方谈判立场的强烈关注。 这场“口径不一致”的外交表演,暴露出的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混乱,更反映出美日之间博弈式合作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此次协议的核心在于三点:美国将对日本征收的所谓“对等关税”从25%下调至15%,另外,日本开放其市场,尤其是对美国产汽车和农产品(如大米)的市场准入。 第三,日本承诺对美投资高达5500亿美元,其中90%的利润归美国所有,在特朗普看来,这笔交易既象征着美国的谈判胜利,又为其竞选加分。 然而,这些条款背后隐藏着大量日方的限定条件和模糊空间,例如,日本在农业开放方面一再强调“自主决策权”。 明确表示不会设置固定的大米采购配额,并指出“总进口量不会增长”,投资部分更是被日方视为“框架性数值”,并非现金或财政预算上的直接投入,需要企业实际参与后才可能发生。 日方还指出利润分配虽然名义上为9:1,但具体项目可灵活调整,这与特朗普“一锤定音”的说法形成强烈对比。 日方的冷处理不仅限于解释上的“温差”,更直接体现在对美方核心要点的“否认”。 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在羽田机场面对记者时表示,根本“不记得”与美方讨论过季度审查机制或关税回调问题。 他甚至没有意识到美方已公开这些内容,这种公开打脸的回应立即引发舆论热议。 更引人注意的是,日本方面至今没有签署正式的协议文本,石破茂首相亦公开表示暂无此类计划,这一事实让外界不得不怀疑所谓协议的法律约束力与执行前景。 投资金额上的巨大鸿沟,更是双方博弈的一个缩影,特朗普宣称的“5500亿美元”是日本为换取谈判“特权”所做的预付款。 但这一金额甚至超过日本年度税收总额,在逻辑和操作层面都站不住脚,日本方面的解释则强调资金来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融资工具集合。 包括贷款和担保,根本不是政府财政支出,这种包装数字、扩大规模的操作,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国内政治目的。 既要避免被贴上“出卖国家利益”的标签,也要维持美日战略关系的稳定。 在农业和防务两个关键领域,日美双方的表述同样存在严重分歧,白宫称日本将采购数十亿美元的美制军事装备。 但日本防卫省官员明确表示,协议中所列装备早已包含在现有国防采购计划之中,仅是提前计算而已。 这说明日方实际上并未新增任何额外支出,而美方则将其包装成协议成果,农业方面,小泉进次郎农林水产大臣在记者会上反复强调进口总量不会变化。 避免引发农民群体的强烈反弹,可见日本政府在应对国内舆情方面的压力不容小觑。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项协议至今没有形成正式、具法律效力的双边文本,与以往贸易协定不同,本次协议更像是一种“共识性陈述”,双方各自保留解释空间。 这使得协议的执行充满不确定性,也留下了随时变动的政治操作空间,特朗普方面希望通过行政命令落实协议。 而日本则打算“视情况”跟进,双方都在为协议“预留后路”,避免被政治反噬。 日本之所以采取这种模糊策略,背后是其对外交平衡的高度谨慎,日本必须维持与美国的紧密战略关系,特别是在亚太安全框架中的合作定位。 从长期来看,这份协议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贸易数字本身,而是对美日关系再定义的开端。 特朗普试图通过这一协议向外界展示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成果,并传递出一种对盟友施加经济压力、换取战略合作的新路线。 更广泛的影响则体现在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微调上,协议虽然集中在经济层面,但其背后明显带有安全与地缘政治的考虑。 正如石破茂所言,“不会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这不仅是一句对内安抚的表态,也象征着日本政府在这场博弈中划下的红线。 协议究竟能否落地、会否重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已经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表态。 未来的美日关系会继续携手,但可能更加谨慎、复杂,也更加现实,亚太格局也将在这种不确定与互信博弈中逐步演进。
不出中国所料:美日达成协议,两国高层仅高兴3小时,噩耗就来了
【8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