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压韩国:必须参战!涉及中方领土主权,李在明陷入艰难境地 在东北亚紧张局势日益升级的当下,美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韩国,这位战略位置敏感又政治取向微妙的盟友。 美国不仅在外交场合明确要求韩国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将其纳入台海冲突情境,还要求韩国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3%大幅提升至5%。 同时承担更多驻韩美军的费用,这一连串施压行为,使刚上任不久、试图维持中美平衡外交的李在明政府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表面上是盟友协调,实质上是地缘政治大博弈下的强制绑定,甚至可能触发东北亚安全架构的系统性重构。 美国的要求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合作升级,更像是一种“战略输出”,《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在签署之初,其核心宗旨是防御朝鲜半岛安全威胁。 而台海问题作为中国内政,本质上并不适用于“集体防御”的范畴,将韩国卷入中国与台湾之间的争端,从国际法理到现实政治都存在严重不对称。 韩国若介入,不仅在国际上失去中立立场,还将自毁与我国几十年辛苦建立的外交和经济互信,更关键的是,韩国若顺从美国对台海的“设“参战”,势必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 我国可以在经济上通过贸易、技术、投资等方面加压,亦可能在外交上减少对韩接触、加强与朝鲜的安全合作,甚至在区域多边机制中边缘化韩国。 同时,中俄朝的三边安全联系也可能因此被动增强,形成对韩美轴心结构的反制牵制,对于依赖出口、对华贸易占据巨大比重的韩国来说,这种后果无异于战略性伤害。 那么,美国为何在此刻加大对韩国的施压力度? 其“印太战略”加速推进的需要,试图以“准北约化”的方式,把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和韩国都拉入对华遏制框架中。 另外美国正以“分担成本”为由,迫使盟友为其区域部署埋单,并在潜在冲突中承担前线风险。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战略外包”机制,将地缘博弈的代价转嫁给地区盟友,以实现最低成本维持全球霸权。 从近期频繁的美韩日三边军演、对台军售升温、以及舆论炒作台海风险来看,美国极有可能在为“预设冲突”做铺垫。 在此背景下,韩国的模糊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尽快作出战略定位上的选择。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李在明政府显然处在两极压力之间,民间反战情绪高涨,经济界忧心对华关系恶化将带来严重冲击。 保守派和在野党则抓住美国安全保障议题,攻击其?“外交软弱”。 更麻烦的是,在战略自主性尚未完全建立的背景下,李在明任何试图脱离传统路线的动作都容易遭遇国内政治抵制。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李在明正试图寻找外交空间的回旋余地,他对外明确表示台湾问题“不属于韩国职责范围”,并试图通过缓和对朝关系削弱驻韩美军的战略必要性。 例如韩国统一部近期就提出考虑允许民众赴朝旅游,这种软性策略,显然是为削减美方安全筹码铺路。 可以说,这是一种“温和反制”,但是否有效仍取决于其能否持续推进,且不被国内力量所扼杀。 在我国方面,对于美国拉拢韩国介入台海的图谋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劝退、反制、塑形”三位一体的策略。 对韩国,中方通过贸易合作、技术依赖、民间交流等方式构建压力机制,警告其勿触中国核心利益红线。 对区域,中方深化与俄罗斯、朝鲜的安全与经济合作,扩大多边平台影响力,抵消美日澳韩同盟架构。 对全球,我国则强化台海属于中国内政”的话语建构,强调维护主权与和平统一的合法性,试图争取国际话语优势。 李在明自上任以来,一直主张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他认为,韩国应当维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避免在大国博弈中陷入两难。 面对美国的压力,李在明显然陷入了一个外交困局,李在明有意通过加强对朝鲜的外交接触来降低美军在韩存在的战略必要性。 韩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交汇点,美国的施压不仅考验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智慧,也决定了韩国未来在国际政治中的定位。 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性,如何在保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经济之间找到平衡,韩国的未来走向不仅关乎国家利益,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李在明能否抵住外部压力,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立陶宛总统向总理发出最后通牒根据立陶宛媒体报道,总统顾问弗雷德里卡斯・扬索纳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