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安门是秘密新建的,原来的早已被拆除?1969年国庆后,毛主席下令“原样不

香茶品岁 2025-07-23 11:40:43

现在的天安门是秘密新建的,原来的早已被拆除?1969年国庆后,毛主席下令“原样不动,尺寸不变”,天安门城楼便被秘密拆除,短短112天内便重建完毕。这座百年城楼为何要如此神秘地“更新换代”? 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城楼,不是原来的那座了。从物理上说,它其实是个五十多年前才建好的“复制品”。 1966年河北邢台的一场地震,震感传到了北京,天安门城楼也跟着晃了晃。这一晃不要紧,事后派人一检查,发现问题大了。勘查报告说,城楼的结构有严重隐患,甚至有塌下来的可能。 这警报算是拉响了。又过了两年,1968年,专家组进去做了个更彻底的检查,拿出的结论基本就是一份“病危通知书”。支撑屋顶的八根大柱子,里面早就让虫子蛀空了。几根关键的主梁也断了,整个地基还在往下沉。 这种状况,小修小补根本没用。专家们提了几个方案,要么用钢筋混凝土重盖,要么就按原来的样子、用木头再造一个。最后选了后者,意思就是把旧的完全拆掉,再建个一模一样的。 这个决定在文物保护上是天大的事。但最后毛主席拍板了,他的批示就九个字:“原样不动,尺寸不变。”意思很明白,样子不能变,但里子必须是绝对安全的。 后来参与工程的古建专家马炳坚说,这事的关键是“政治责任太大”。如果它只是个普通的古建筑,修修补补又能撑个几百年。但天安门不一样,国家领导人要上去,不能有任何风险,必须万无一失。 所以,这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政治决断。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后来那个极端的“拆除重建”方案。 工程总指挥是周恩来。1969年底,他签了文件,这个任务的代号叫“1号工程”。为了保密,也为了能在冬天施工,工人们干出了“奇迹”。 他们只花了8天,就用脚手架和芦苇席,把整个天安门城楼给包了起来,搭起了一个长66米、宽37米、高33米的巨大棚子。从外面看,长安街上的人只以为天安门在搞维修,谁也想不到里面却还是在拆建。 这种保密,本身就很有年代特色。主要是怕国内外的猜忌,毕竟国家象征突然“消失”可不是小事。而能进去干活的工人,个个都经过了严格的政审,保证万无一失。 大棚里面,拆解工作进行得非常细。每一根木头,每一块斗拱,都小心地取下来,然后编号、画图、拍照。 而拆的过程中,还真发现了不少东西。在屋顶正中间的脊瓦里,找到了一个明朝留下的木头盒子,叫“宝匣”,里面装着金元宝、宝石和五彩粮食,是古人图吉利用的镇物。 另一个发现就有点吓人了。拆屋顶瓦片的时候,居然掏出了七枚生锈的炮弹!专家一看,说是当年八国联军打北京时留下来的,好在都没炸。 旧的东西全拆完,就开始建新的。盖楼用的大木料国内不好找,最后是从非洲加蓬这些国家进口的。工艺还是老祖宗的榫卯结构,但干活的工具换了,大吊车直接把梁柱吊上去,又快又准。 说是“原样不动”,但其实很多细节都改了。这些改动,就像是新时代留下的密码。比如那个明朝的宝匣,没给放回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1970年1月—3月重建”。 彩画也变了。原来城楼上画的都是龙,象征皇权。重建的时候,全换成了西番莲的图案,意思是要跟“封建”划清界限。连房檐上的瓦当,也从龙纹换成了向日葵,这在当时的意思是“心向红太阳”。 当时也有人提了更激进的想法,说把房顶两头的大吻兽换成延安宝塔和井冈山。这个提议被周恩来否了,古建筑的基本样子可不能乱改。 除了这些,楼里面也彻底现代化了。装了电梯,方便领导人上下。还装了暖气、通风设备。就这样,天安门从一个纯粹的古建筑,变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政治活动场所。 1970年4月7号,只用了112天,新的天安门城楼就盖好了。为了解决老楼地基下沉的问题,新楼比原来还悄悄高了87厘米,但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最后一道工序是挂国徽。施工的工头叫姚来泉,他没用眼睛估摸,而是拿着经纬仪这种精密仪器,反复测量,保证国徽不偏不倚,正好挂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到了1970年5月1号劳动节,大棚子一拆,新城楼就亮相了。当天参加庆典的人,看着那个熟悉又雄伟的轮廓,谁也没察觉,这座楼其实已经焕然一新。 这件事就这么瞒了快二十年,所有施工资料都当成机密存着,一直到1988年天安门城楼对公众开放,这段历史才慢慢被人知道。 (来源:天安门曾“秘密重建”·贾英廷 《 人民文摘 》(2014年第2期))

0 阅读:148

猜你喜欢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

香茶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