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下令撤退后,南京市长萧山令誓与南京共存亡,他带着警察宪兵拼杀到最后一刻,自杀殉国! 淞沪会战后,日本兵像潮水似的往南京涌,国民政府的大官们都往武汉跑,城里的老百姓背着包袱到处乱窜,不知道该往哪儿躲。 这时候,萧山令接了个烫手山芋,宪兵司令谷正伦生病走了,把南京的宪兵、警察、城防一股脑全扔给了他。 一下子,他成了宪兵副司令、警备司令,还兼着防空司令、市长和警察厅长,五顶帽子压在头上,45岁的人,夜里在指挥部打转,眼窝子都熬黑了。 他手下那点人,说起来是宪兵,其实好多是刚穿上军装的学生娃,六千来号人,要守着清凉门、水西门这些好几个城门,还要管着城里的治安。 白天他跟着民工在雨花台修工事,铁锹抡得比谁都欢,泥浆溅得满身都是,军靴里能倒出半鞋沙子。 报纸上夸他修的工事结实,他瞅着报纸叹口气,知道这些土墙挡不住日本人的炮弹,可多修一寸,总能多挡一会儿。 12月4日,句容那边“轰隆轰隆”响,炮声听得真真的。 萧山令站在清凉门的城楼上,往远处望,能看见烟柱子直往天上冒,他把身边的宪兵队长罗友胜叫过来,说:“告诉弟兄们,子弹上膛,该咱们上了。” 没过几天,唐生智就跑路了,萧山令的老乡陈辑川急急忙忙跑来找他,喘着气说:“日本人太多了,咱们的枪不行,也没援兵,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萧山令抬头看了看陈辑川,慢慢说:“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要是跑了,城里这些老百姓怎么办?” 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9号那天,光华门快守不住了,萧山令从清凉门调了一个营过去。 那些宪兵揣着手榴弹就冲上去,拼刺刀的时候,枪杆都捅弯了,总算把日本人打退了。 10号在棉花堤,日本兵的骑兵冲过来,宪兵们趴在冻土上开枪,棉衣上全是血,冻得硬邦邦的,还是死死地守着阵地。 11号江东门丢了,萧山令站在五台山,看着退下来的伤兵,把自己的卫兵都派上去补缺口,说:“能多守一分钟是一分钟。” 12号下午,上头下了命令,说要突围,让萧山令当渡江总指挥,可这时候的下关江边,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士兵们抢着往木筏上跳,老百姓抱着块木板就往江里跳,日本兵的炮弹“嗖嗖”地飞过来,水里炸开的白花一朵接一朵。 萧山令让罗友胜带着大部队去蛇山挡住追兵,自己在江滩上指挥扎筏子,他让人把老百姓家里的门板卸下来,捆在一起当筏子。 有部下把他往筏子上推,说:“司令你先走!”他一把挣开,嗓子喊得哑了:“让老百姓先过!”就这么折腾到天亮,江面上还有好多人没过去,黑压压的一片。 这时候,日本兵从三面围过来了,机枪“哒哒哒”地扫过来,萧山令拔出枪,大吼一声:“弟兄们,跟他们拼了!”带着剩下的宪兵冲上去。 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上红通通的一片,萧山令倒在江滩上,手里还攥着没打完的子弹,眼睛瞪着南京城的方向。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南京这地方,根本守不住,蒋介石在日记里写过,何应钦他们也吵过好几次。 唐生智天天喊着“要跟南京一块儿完”,结果自己先跑了,可萧山令不一样,他手里的兵更少,枪更差,却打到了最后。 不是不知道守不住,是不能退,退了,那些跟着他修工事的民工就白死了;退了,穿在身上的军装就成了笑话;退了,对不起城里那些指望他的老百姓。 后来八十八师在雨花台能守那么久,多亏了他修的那些工事,棉花堤那边拉锯那么长时间,也为老百姓渡江争取了功夫。 兵打散了,他就自己顶上去;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 有人说南京保卫战是场败仗,可就是这场败仗里,藏着咱们中国人的骨头,萧山令和他手下的宪兵,没挡住日本人,可在最黑的时候,他们点起了一点光。 那光是江滩上用门板扎的筏子,是街巷里断断续续的枪声,是到最后都不肯跪下的身影。 就因为有这点光,后来的人才知道,这座城不光被糟蹋过,更被拼命守护过。 现在去南京,站在下关的江边,风一吹,好像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提起南京保卫战,好多人都会想起萧山令,那个穿着军装的市长,那个没过江的将军,那个用命护住老百姓的军人。 他没说过啥豪言壮语,可他做的事,让人知道啥叫守土有责。 一个民族总有这样的人,天塌下来的时候,愿意用脊梁顶上去,这样的人,咱们忘不了。
1937年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下令撤退后,南京市长萧山令誓与南京共存亡,他带着警察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23 11:07:38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