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美国为了证实时间是否存在,特意让一名少妇在封闭的地下洞穴内,按照计划要生活 210 天,结果 130 天后工作人员发现她双眼呆滞,面容憔悴的坐在角落里,只好将她带了出来,她一开口让当场所有人汗毛倒立。
主要信源:(科技眼——2024.9.18NASA让一名女性在洞穴生活130天,证明时间是错觉?结果怎样?)
198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启动了一项名为“时间论证”的实验。
其核心目标并非探索太空,而是探究一个根本问题。
在完全隔绝外部时间线索的环境中,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何种变化?
时间感是客观存在,还是高度依赖外部参照的主观体验?
为创造极端环境,NASA科学家选择新墨西哥州一处偏远沙漠地带,在一座深达30米的地下洞穴底部,建造了与世隔绝的居住舱。
舱室面积约21平方米,配备基本生活设施。
先进的空气循环和温湿度控制系统确保环境稳定。
舱内无任何窗户,隔绝自然光线和昼夜变化。
所有可能提示时间的物品被移除:无钟表、日历、收音机、电视。
唯一电子设备是一台未联网、且特意移除所有时间显示的早期个人电脑(PC),仅能用于文字处理或运行不含时间信息的预设程序。
照明仅靠三盏固定天花板的白光灯,提供恒定亮度,无光线变化模拟。
为严密监控实验者状态,舱内安装多个摄像头进行全天候无死角录像。
食物、水、卫生用品及少量书籍通过狭窄轨道系统从地面输送。
实验者与外界唯一沟通渠道是单向通讯装置。
严格禁止与任何人面对面接触。
NASA公开招募志愿者,要求具备极强心理素质、独立生活能力和稳定情绪。
经严格筛选,27岁的意大利室内设计师斯特凡尼娅·弗利尼成为实验者。
她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
实验计划持续210天。
弗利尼的任务是独自在完全与时间线索隔绝的地下舱室中生活。
她可自由决定作息,无任何要求。
科学家旨在通过观察其行为模式、生理节律及主观时间感受,理解人类内在生物钟运作机制及时间感知本质。
1989年1月13日,弗利尼进入洞穴,开始“时间孤岛”之旅。
最初几天,弗利尼感到新奇自由。
无闹钟催促,无日程安排,随心所欲生活,吃睡随意,阅读书籍,享受宁静,状态轻松惬意。
新鲜感很快消退。
约一周后,弗利尼察觉异常。
她越来越难以判断时间流逝。
一次“小憩”可能持续十几小时,专注阅读却只过很短时间。
睡眠-觉醒周期首先紊乱:有时异常疲惫,一睡近20小时。
有时异常清醒,连续30多小时无睡意。
混乱令她疲惫不堪。
为找回秩序感,弗利尼尝试自建“时间”标记。
她用阅读页数计量时间。
但方法很快失效:阅读速度不稳,注意力难集中,人为“计时”反增困惑。
生活陷入机械重复:饿则吃,困则睡,醒则看书或用电脑,完全失去规律。
随着实验进行,弗利尼身心状态明显恶化。
监控显示,睡眠模式极其混乱碎片化,深度睡眠减少。
常感莫名焦虑沮丧,情绪波动大。
生理指标监测显示激素水平异常波动,新陈代谢受影响。
她变得沉默寡言,眼神呆滞,对外界反应迟钝。
地面科学家通过摄像头和生理监测密切观察。
情况远超预期,弗利尼身心健康急剧下滑。
实验进行至第130天(1989年5月22日),基于伦理安全考虑,科学家一致决定提前终止实验。
弗利尼身体状况极差,继续恐致不可逆伤害。
弗利尼被小心接出洞穴。
重返地面沐浴阳光时,她极度虚弱,精神恍惚。
研究人员询问感觉待了多久,她虚弱回答:“大概……60天左右。”
答案震惊众人——实际生活130天,主观感受仅约60天,时间感知压缩近半!
NASA公布初步结果:实验未能“证明时间不存在”。
但清晰揭示人类时间感知高度依赖外部线索。
剥夺这些线索,人体内在生物钟渐失同步,导致生理节律失调、睡眠障碍、情绪问题及认知功能下降。
弗利尼经历表明,时间感是组织生活、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础框架。
社会性时间结构不仅是习俗,更是稳定内在生物钟的重要外部“授时因子”。
此框架消失,个体即陷入混乱痛苦。
“时间论证”实验虽因伦理提前结束,但提供了人类时间感知和生物节律的宝贵科学数据。
深刻提醒:时间不仅是钟表数字,更是身体、心理及社会活动有序运行的基石。
弗利尼洞穴中的130天,成为探索人类内在时间之谜的独特而代价沉重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