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京东蹲家电打折、囤零食饮料时,这位电商界的“六边形战士”突然跨界造车,

曼柔论汽车啊 2025-11-11 08:21:01

当我们还在京东蹲家电打折、囤零食饮料时,这位电商界的“六边形战士”突然跨界造车,直接给汽车圈扔了颗“流量炸弹”——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搞出的“埃安UT super”,刚亮相就凭着7800万天价拍卖、9万内定价的反差感,把热搜焊死在屏幕上。今天咱就扒一扒,这波“京东不造车,只做汽车圈中间商”的操作,到底是降维打击还是行业闹剧? 先夸夸京东的“钞能力+渠道buff”,玩得是真溜!作为电商界的“数据狂魔”,京东算是把用户心理摸得透透的——知道大家口袋里的钱要花在刀刃上,直接把起售价压到9万内,还搞出车电分离模式,租电池版门槛低到让人恍惚“这是买家电送车?”;更懂打工人对空间和续航的刚需,2750mm轴距让后排能跷二郎腿,500KM续航+99秒换电,完美戳中“续航焦虑症患者”的命门。 最绝的是京东的“售后兜底术”——全国近3000家养车门店不是摆设,买车、提车、保养一条龙,比传统4S店的“套路式服务”清爽多了。要知道汽车圈一直有个梗:“买车容易养车难,维权堪比蜀道难”,京东这波相当于把电商的“售后内卷”带进车圈,让消费者不用再看经销商脸色,这波操作确实够良心。 但槽点也多到能组个“吐槽大会”,首当其冲就是那出“7800万悔拍大戏”。1元起拍、100元保证金,最后拍出天价却被买家放鸽子,活脱脱一场“流量狂欢式营销”。网友辣评:“这哪是卖车,分明是京东在自家平台搞了场‘剧本杀’,100元换全网热搜,血赚但掉价”。汽车圈可不是直播带货,消费者买的是几十万的大宗消费品,这种“戏精操作”虽然赚了眼球,却给品牌信任埋下隐患——毕竟没人愿意买一台“靠炒作出圈”的车,怕哪天售后也搞“剧本杀”。 更让车迷失望的是“换标不换壳”的质疑。埃安UT super的外观和广汽现有车型长得像“双胞胎”,说好的“国民好车全民定制”,最后没看出多少用户共创元素,反倒被吐槽“京东造车=贴标+卖货”。车圈一直有个潜规则:“没有制造基因的跨界,都是耍流氓”,京东只负责销售和用户洞察,不碰研发和制造,虽然避开了重资产的坑,但也成了“甩手掌柜”——万一车子出了质量问题,是找广汽的工厂,还是找京东的客服?这种“责任分割”的模糊地带,迟早要成为纠纷重灾区。 还有些“看似很香实则期货”的卖点,比如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站。宣传说2026年要建2500座,但目前全国才800座,非核心城市用户想换电?大概率是“望站兴叹”。就像网友说的:“这就像商家宣传‘买手机送5G套餐’,结果你所在的城市连5G信号都没有,纯属画饼”。更关键的是,10万内纯电市场早就卷成“红海”,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车型已经站稳脚跟,京东这款车没了智能辅助驾驶,光靠空间和续航,想突围难度堪比“电商主播跨界当演员”——流量够但硬实力还差点意思。 说到底,京东造车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传统车企资源”的跨界试验:优势是懂用户、有渠道、会营销,把汽车消费从“重决策”变成“轻体验”;但短板也致命,缺乏制造基因、产品差异化不足、信任透支风险,这些都是电商圈的“玩法”无法解决的车圈“硬核问题”。 汽车圈不是直播间,流量再高也抵不过产品力的检验。京东这波跨界到底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交付后的口碑——毕竟消费者买的不是“京东牌情怀”,而是开着放心、用着省心的车。 你觉得京东这波“电商造车”能成吗?是会像董小姐的银隆那样高开低走,还是能在车圈闯出一条新路子?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来自懂车帝车友圈】

0 阅读:8
曼柔论汽车啊

曼柔论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