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女子借给他人13000元,对方7年都没归还。女子上门要账时才发现,

名城探寻 2025-11-09 01:11:22

云南,女子借给他人 13000 元,对方 7 年都没归还。女子上门要账时才发现,对方早已死亡,家中仅剩 83 岁老母亲。老人说的一句话让她破防,她当即决定人死债消,还转身买了米和油送给老人。网友:好人一生平安,这 13000 元替你挡灾了。 没人知道,李娟当初把13000元借出去时,手里攥着的是给女儿攒的兴趣班学费。2017年的夏天,她在昆明一家小超市做收银员,每个月工资刚够养家,那笔钱是她省吃俭用攒了三个多月的积蓄。 找她借钱的是同小区的张磊,两人平时见面会打招呼,那天张磊急得满头汗敲她家的门,说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抢救,差13000元交手术费,还掏出身份证押在她手里,说“姐,我肯定一年内还清,绝不耽误你用”。 李娟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没多想就去银行取了钱,连借条都是后来张磊补写的,她当时还笑着说“都是邻居,别这么见外”。 这一等就是七年。李娟不是没催过,前两年她偶尔会在小区碰到张磊,对方总说“再等等,手头还没宽裕”,后来张磊搬了家,电话也换了号,联系就断了。她不是富裕人家,女儿今年要上高中,学费和住宿费凑下来还差一截,整理抽屉时翻出那张泛黄的借条,才想起这笔被遗忘的钱。 她按着借条上的旧地址找过去,是城郊一处老旧的民房,墙面斑驳,木门上的漆都掉了大半,敲了好几下,才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扶着墙慢慢开门。 “你找张磊啊?”老人的声音沙哑,眼神里带着茫然,“他走两年了,在工地干活时摔下来的,没救过来。”李娟愣在门口,手里的借条差点掉在地上,她怎么也没想到,当初那个承诺会还钱的人,已经不在了。 老人侧身让她进屋,屋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旧木桌和两把椅子,墙角堆着几袋中药,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味。 “我这身子骨不好,常年要吃药,张磊走后,工地给的赔偿款大多给我治病了,他爸去年也走了,就剩我一个人过。”老人坐在椅子上,双手攥着衣角,声音越来越低。 就在李娟不知道该说什么时,老人突然抬起头,眼里含着泪:“娃走之前还念叨着,欠你13000元没还,说对不起你,让我要是碰到你,一定跟你说声抱歉。我这老婆子没本事,没能力还你钱,让你受委屈了。” 这句话像根针,扎得李娟鼻子发酸,她看着老人枯瘦的手,想起当初张磊借钱时的急切,想起自己这些年偶尔的抱怨,突然觉得很愧疚。 她赶紧把借条揉成一团塞进兜里,摆着手说“阿姨,您别这么说,那钱我早就忘了,不用还了,人死债消,您别往心里去”。 从老人家里出来,李娟心里不是滋味。她没直接回家,而是绕到附近的小卖部,买了两袋大米、一桶食用油,还拿了几包老人能吃的软面包。 回去的时候,老人正坐在门口发呆,看到她手里的东西,连忙摆手说“姑娘,这可不行,我已经欠你钱了,不能再要你的东西”。 李娟把东西放在门口,扶着老人坐下:“阿姨,这是我一点心意,您一个人过日子不容易,别跟我客气。”说完,她没多停留,转身就走,怕老人再推辞。 后来有人把这事拍了下来发到网上,很快就火了。有网友说“李娟心善,换做别人可能早就闹起来了”,也有人说“这13000元没要回来,却换来了心安,比什么都值”。 李娟看到这些评论,只是笑着摇摇头,她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只是觉得老人太可怜,张磊也不是故意不还钱,谁都有难的时候。女儿知道后,抱着她说“妈妈,你真棒,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善良”,那一刻,李娟觉得比拿到13000元还开心。 其实,钱有时候真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李娟放弃的是一笔欠款,守住的却是心里的那份柔软。她知道,老人拿着那笔“不用还”的承诺,能少些愧疚;自己送出的米和油,能让老人多些温暖。 网友说“13000元替你挡灾”,说到底,是她的善良给自己攒下了福报——这种福报,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看到他人难处时的体谅,是做了好事后的坦然,是孩子眼里榜样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