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结果公布,荷兰首相即将下台,不到24小时,安世传出好消息 当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博弈陷入僵局时,荷兰议会众议院选举结果正式出炉。 六六民主党以约1.5万票的微弱优势险胜自由党,赢得选举。 直接宣告了,执政一年多的看守首相斯霍夫的政治生涯落幕。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博弈,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跟风凑数”的荒诞感,而首相下台与恢复供应的快速衔接,不过是这场闹剧的必然收尾。 斯霍夫政府所谓的“国家安全”理由,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奉旨打劫”的借口。 美国9月底刚公布针对中资控股企业的“50%穿透性规则”,荷兰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搬出1952年冷战时期就没怎么用过的《物资供应法》,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还撤换了中方CEO,说白了就是照着美国的剧本办事,想通过抢夺中企优质资产换取美国的战略庇护。 可荷兰显然没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也没搞明白全球供应链的真正逻辑——它以为切断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就能施压中方,却忘了安世半导体80%的产品都要经过中国工厂封装测试后才能交付,而中国不仅是安世最大的市场,更是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国。 中方的反制来得迅速且精准,暂停安世半导体特定货物出口、升级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击中了荷兰的软肋。 这场博弈的代价很快就显现出来,而且受伤最深的恰恰是荷兰自己。 安世半导体全球芯片供应骤减六成,10月中旬就向宝马、大众、福特等二十余家车企发出断供预警,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警告,若争议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三个月的断档期,损失预计超过200亿欧元,近10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大众汽车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沃尔夫斯堡工厂濒临停产,宝马、奔驰的新能源产线也陷入停滞,要知道全球每5辆车就有一辆在用安世的功率芯片,欧洲车企对安世的依赖度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 荷兰本土的半导体行业也没能幸免,因芯片出口受阻损失超过12亿欧元,数千个就业岗位受到威胁,斯霍夫政府的支持率更是骤降至23%,这样的政绩自然无法让选民满意,议会选举中以微弱劣势落败也就不足为奇。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它一心抱大腿的美国,转头就给了它一记“背刺”。 中美在釜山和吉隆坡的经贸会谈中达成共识,美方明确承诺将“穿透性规则”的执行时间延后一年,相当于直接抽走了荷兰行动的核心理由。 之前还跟着美国冲锋陷阵的荷兰,瞬间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孤家寡人,所谓的“表忠心”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戏码。 这也暴露了所谓“盟友关系”的本质,美国永远只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荷兰不过是它用来制衡中国的一颗临时棋子,用完即弃毫不含糊。 就在荷兰陷入进退维谷之际,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六六民主党的耶滕即将组建新政府,而不到24小时就传来安世中国将恢复供应的消息,这背后的逻辑再清晰不过。 耶滕一贯秉持沉稳温和的政治作风,属于中间派的他很清楚,继续延续斯霍夫政府的激进对华政策,只会让荷兰经济遭受更大损失。 荷兰的经济结构本就高度依赖国际贸易,ASML等龙头企业的对华出口曾占据总销售额的近一半,中国市场对荷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这一轮折腾,荷兰也该看清现实,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更在半导体国产替代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华润微在国内MOSFET市占率达15%,业务重叠度与安世达90%,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东微半导的第四代超级结MOSFET可直接替代安世高压产品,这些企业的崛起让中国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安世半导体恢复供应,不仅是中荷经贸关系的阶段性转机,更是对荷兰新政府的一次提醒。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政治操弄能轻易改变的,荷兰当初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国际信誉,更让欧洲盟友对其产生不满。 如今,中国已经批准相关出口许可申请,为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而荷兰也终于放下执念,准备搁置夺取安世控制权的相关措施。 这场风波也给其他想跟着美国搞阵营对抗的国家提了个醒,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共赢才是唯一正道,盲目充当他人的马前卒,最终只会落得两头不讨好的下场。 荷兰新政府若能摒弃对抗思维,尊重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修复与中国的经贸互信,才能让两国合作重回正轨,毕竟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这样“损人不利己”的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