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看明白西方这些民选政府的真相了吧。 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背锅侠。 其实放眼整个西方世界,这都是一套玩得滚瓜烂熟的标准操作。 资本大佬们就像藏在幕后的恶霸,民选政府就是他们精心挑选的打手,平时让打手们拿着权力的幌子吆喝,真出了事,打手就成了被推出去挡枪的替罪羊,而恶霸自己则揣着抢来的利益安然无恙。 安世事件中,荷兰政府敢明目张胆地插手中国企业事务,背后正是欧洲半导体资本对核心技术和市场的觊觎。 等事情闹大,国际舆论压力袭来,中国方面态度强硬不肯让步,荷兰人立刻就换了一套嘴脸,让这届内阁卷铺盖走人。 他们天真地以为,换个政府就能一笔勾销抢企业的事实,还反过来倒打一耙,说中国穷追不舍不讲道理。 可谁都清楚,下台的只是执行命令的“打手”,那些真正主导这一切的半导体资本集团,依旧牢牢掌控着相关产业,没受到半分实质惩罚,甚至还在悄悄享受着事件带来的市场红利。 这种操作绝非荷兰独有,2025年以来西方多国的政局洗牌,本质上都是同一出戏的不同版本。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因为民生问题和政策争议被迫辞职,表面看是民众不满,实则是他没能平衡好能源、房地产等资本集团的利益,那些让民众怨声载道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背后都是资本炒作的影子,特鲁多只是没能捂好这个盖子,最终只能黯然离场。 法国一年内三换总理,德国执政联盟解体导致大选提前,这些看似混乱的政治变动,背后都有资本博弈的痕迹,那些下台的政客,不过是资本利益失衡后的牺牲品。 他们上台前靠着资本的资金支持竞选,承诺各种利好政策,上台后却只能围着资本的利益转,一旦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或者引发民怨,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再扶持另一批听话的新人上台,继续维护自己的长期利益。 资本对政府的操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是有着真金白银的数据支撑。 欧盟注册的游说团体多达1.2万个,每年申报的游说总支出就有20亿欧元,近一半都来自各大企业和商业协会。 五大石油巨头为了阻止不利于自己的气候政策,10年间在欧盟的游说花费就高达2.51亿欧元,平均每周都要和欧盟高级官员举行一次会议,用金钱换来了政策的倾斜和拖延。 在美国2024年的大选中,选举活动总花费达到147亿美元,来自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赠仅占16%,剩下的巨额资金全来自富豪和财团。 马斯克给特朗普捐款7500万美元,比尔・盖茨给哈里斯捐款5000万美元,这些资本大佬不会白白砸钱,他们要的就是候选人上台后推行有利于自己产业的政策,而这些民选官员自然也懂得投桃报李,把资本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更直白的例子就在眼前,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中,银行高管的决策失误导致2000亿美元资产的机构轰然倒塌,最终却是监管官员被撤职、高管下台背锅,而背后的金融资本却被政府用特殊机制兜底,储户的资金得到全额保障,资本的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波音公司更是把这套逻辑玩到了极致,为了追求利润,压缩研发测试时间,放松质量管控,导致多起空难惨剧,可最终承担责任的只是基层员工和少数监管人员,公司背后的资本集团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能靠着政府的产业政策获得扶持。 这些案例都说明,在资本和政府的关系里,资本永远是稳赚不赔的赢家,政府则是随时可以替换的工具人,一旦出现风险,背锅的永远是站在台前的政客,而不是藏在幕后的资本。 民选制度本应是为民众服务,却在西方被资本异化成了权力的租赁市场。 政客们通过资本的资助登上舞台,扮演着为民服务的角色,实则执行着资本的指令,当指令引发的矛盾无法调和时,他们就会被资本无情抛弃,成为平息众怒的牺牲品。 而资本集团因为跨领域、跨国家的特性,以及对经济、媒体的掌控力,永远能立于不败之地,换一届政府不过是换个代理人,他们的核心利益丝毫不会受损。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政府会频繁更替,却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真正的掌权者从来不是那些台上的政客,而是那些躲在幕后操纵一切的资本大佬。 荷兰政府在安世事件中的操作,只是西方资本游戏的一个缩影。 他们以为换个内阁就能逃避责任,却忘了世界早已看清这套把戏的本质。 想要真正遏制这种强盗行为,就不能只盯着台前的背锅侠,必须找准背后的资本黑手,让他们为自己的掠夺行为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只有让资本感受到疼痛,让他们明白抢来的利益终究要还回去,这种丢卒保车的戏码才有可能真正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