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科长找到刘奎,对他说:“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下来打游击。”刘奎一愣:“就我一个人?”科长回答:“还有两个重伤员!”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主力被迫北移。1941年4月,部队即将过江前,作战科科长李子高找到了31岁、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部参谋刘奎。 李子高向刘奎传达了命令:“部队要过江了,上级决定让你留在皖南打游击。”刘奎一愣:“就我一个人?”李子高说:“还有两个重伤员,你要照顾好他们。” 谁都知道这命令分量多重。当时皖南被国民党顽军层层封锁,据点比筛子还密,搜山像梳篦子似的,连只兔子都难藏住。上级敢把这担子交给他,不是没原因的。刘奎四岁就没了爹娘,成了孤儿,十八岁揣着把柴刀就参加了革命,从红军战士一路拼到新四军参谋,九次重伤都没死,光红军时期就被弹片炸豁过嘴唇、打穿过后颈,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 他没多问,只是摸了摸腰间的驳壳枪。可谁能想到,后来收拢散兵后,全队总共也就“2支半枪”——那半支还是没法正常击发的废枪 。照顾伤员更是难上加难,当时缺医少药,连块干净绷带都找不到。后来他遇到过更重的伤员,周子昆副参谋长的警卫员黄诚脖颈被子弹打穿,胳膊里还嵌着弹头,还是靠当地群众找“土郎中”用剃头刀做手术,没麻药硬挺过来的。 刘奎心里清楚,留下不只是守人,是守火种。1941年5月,他就在泾县、旌德、太平交界的朱家坑拉起了队伍,叫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也就是后来人说的“黄山游击队” 。一开始连他在内才8个人,别说装备,吃饭都成问题,只能靠群众偷偷送红薯、藏野菜。但他从不叫苦,当年红军反围剿时饿肚子打仗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这点难算什么。 7月他就带着人打了第一仗,端了旌德庙首乡公所,一下就打出了名气 。国民党急了,悬赏三千银元要他的命,还派叛徒带路围剿。1943年那次最险,叛徒半夜开枪,他身中两弹,硬是自己把弹头从肉里抠出来,眼看被包围了,翻身就滚下悬崖。敌人以为他必死,放火烧山,没想到他摔在半山腰的山洞里,靠抢野猴子的果子活了下来,养伤三十多天又带队端了敌人的碉堡。 有人说他是“打不死的神仙”,他自己却讲,是群众托着他。泾县濂坑的徐老三一家,冒着灭门风险帮他藏伤员,43天里把家里的鸡蛋、老母鸡全拿出来补伤员身子,就为了兑现“只要我在,就有新四军在”的承诺。没有这些百姓,他早成了敌人的枪下鬼。 就这么熬了四年,他带的队伍从8个人发展到800多,后来成了沿江纵队的骨干 。这哪是靠枪多弹足?靠的是他“有我在,烽火就不灭”的硬气,靠的是老百姓把他当亲人的真心。 革命年代的英雄从不是天生的。刘奎后来官至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可他常说最难的不是打仗,是看着伤员受苦却没药治的时候 。这种疼在心里的担当,比不怕死的勇气更可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云中漫步
星火潦原,真不简单,致敬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