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卡全世界脖子几十年,突然发现除了稀土、核电、重型航天发动机,还有众多领域被卡脖子,想要一夜解决问题,但很显然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美国早年惯于在技术、原材料这些关键环节做文章,不管是对日本签“广场协议”,还是处理法国阿尔斯通,公开和隐秘手段层出不穷。只要抓住对方短板,就能左右局势。 这一招用了几十年,几乎成为“美式标准操作”。但近些年风水轮流转,局面变得扑朔迷离,美国自己反倒成了被动的一方。 现在最让华盛顿头疼的,莫过于稀土。别看它名字听起来很遥远,实际上决定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生死。从战机到舰艇,从电脑芯片到新材料,这些都离不开稀土。要是稀土供应出了岔子,美军装备可能立马就得停产。 另一个让美国神经紧张的,是中国控制下的人造钻石,如果这类核心材料出口遇到限制,美国的芯片产业马上就会面临噩梦。 如果说原材料断供带来的压力已经不小,那未来人工智能这个赛道的较量则更让美国心里没底。 目前美国芯片单卡性能很强,但要把成千上万颗芯片整合成高效算力集群,缺乏高端光通信技术反成短板。 结果就是芯片再先进,整体算力拼不过中国的大规模协同系统。这种底层技术的差距,让美国的优势变得没有那么牢靠。 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电力支撑,这让能源问题又成为新焦点。中国布局了庞大的风电、光电、水电和核电体系,美国在这个领域反而陷入被动。根据美国银行的报告,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到2050年需要翻三倍,投资数以万亿计。 可美国民用核电技术已经明显落后,连美国智库也承认和中国至少拉开了十年的距离。特朗普时期不得不恢复火电和天然气,显得有些旧瓶装新酒。 就算美国曾经在很多领域占据主动,现在也不得不面对电力、原材料、底层技术的多条“卡脖子”困境,想短时间“翻身”真的不现实。 尤其是中国在可控核聚变上的突破,未来如果推进顺利,电力供应和科技发展的天花板会进一步拉高,这层优势恐怕更难被超越。 从习惯主导规则,到眼下被多重制约束缚,角色转换已经悄然发生。正是这份无力感和焦虑,让美国不得不改变策略,将过去无往不利的“卡脖子”工具收起来,开始正视被动局面。 如今的格局已经截然不同,美国的强势不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关键领域的小突破,都决定着双方谈判桌上的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