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icon宣布了: 全球刷屏!印度官宣4.5亿导弹大单,“布拉莫斯”成多国抢购的香饽饽 10月30日消息,据新浪财经等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印度石油公司icon计划明年初与维托尔公司组建合资企业,拓展国际原油和燃料贸易业务。 一天之内抛出两个重磅消息,印度这波操作把“左手卖武器、右手做能源”的野心摆得明明白白。先说说那笔4.5亿的导弹大单,被吹成“香饽饽”的“布拉莫斯”导弹,其实是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发的,核心技术里俄罗斯的影子可不少。能卖出这个价,多少沾了国际军火市场的光——东欧、中东那边战火没停,传统欧洲军火商忙着供货本土,东南亚、北非刚好空出市场,印度算是捡了个时机红利。 别光看表面风光,“布拉莫斯”的口碑早就打了折扣。有买家吐槽这导弹兼容性差,跟自家现有武器系统对接得额外花钱改配置;还有人说售后跟不上,零件坏了得等仨月才能补货。更尴尬的是,印度自己的军工产业基础薄弱,去年出口的武器里,近六成核心零部件得靠进口,这哪是“印度制造”,更像“印度组装”。莫迪政府喊着2029年武器出口额要翻倍到57.7亿美元,可光靠蹭热点、拼组装,这个目标怕不是镜花水月。 这边军火生意刚造势,那边能源布局也跟上了,跟维托尔组建合资企业的算盘打得叮当响。维托尔可是全球顶尖的能源贸易商,手里攥着海量的原油运输船和仓储设施,印度石油公司缺的就是这种国际渠道。印度每年要进口2.2亿吨原油,超过80%得靠中东供应,要是能借着合资公司把生意铺开,不仅能稳定自家能源供应,还能把炼好的柴油、汽油卖到非洲去,赚个差价。 但能源贸易这水可比军火深多了。印度石油公司之前也试过出海,可要么因为报价太高被拒绝,要么因为运输能力不足耽误交货,好几次都铩羽而归。维托尔愿意合作,未必是看好印度的实力,更可能是想借印度的本土炼厂资源,在亚洲市场多占个点位。而且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比翻书还快,前阵子原油价一周跌了15%,刚组建的合资公司能不能扛住这种风险,还是个未知数。 把这两件事放一块儿看,就能品出印度的真实心思:想靠军火出口刷国际存在感,用能源贸易夯实经济根基。莫迪政府今年特意成立了国防出口委员会,又是简化审批又是给贷款优惠,就是想把武器当成外交筹码,卖导弹的同时绑定合作。能源上抱维托尔的大腿,也是想摆脱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在全球能源格局里争个话语权。 可理想和现实差着十万八千里。武器出口拼的是技术硬实力,印度连无人机的发动机都造不好,光靠蹭热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能源贸易靠的是渠道和资金,维托尔在合资公司里会不会真心放权,能不能帮印度打开市场,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之前印度出口的“北极星”直升机,就因为4个月内出了3起事故被厄瓜多尔退单,这种质量硬伤,可不是靠营销能遮掩的。 国际市场早就把账算得清清楚楚。有人买“布拉莫斯”,是因为急用又没更好的选择;维托尔愿意合资,是看上了印度的市场潜力。印度要是真以为靠这两招就能跻身“全球玩家”行列,未免太天真了。军工没核心技术,能源缺自主渠道,再怎么造势,也撑不起野心。 说到底,这波操作更像印度给自己演的一场“强国秀”。军火订单能不能持续,能源合作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后续的硬实力。毕竟国际市场只认实力不认口号,光靠喊得响亮可没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