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称:稀土用途是机密,德国企业为什么买中国稀土,中方无权过问,这是我的秘密! “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这是德国的经济机密”——面对中国稀土出口申报新规,德国近期的表态看似理直气壮,实则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本就有决定“卖不卖”的权利,若不愿说明用途,大可以选择不买。 首先得搞清楚稀土到底有多重要,尤其是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强国。稀土不是单一元素,而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别看名字里带 “稀”,实际用途却渗透在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德国最核心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几乎离不开稀土。 比如奔驰、宝马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里面需要用钕铁硼永磁材料,而钕就是稀土的一种;西门子生产的风力发电机,核心部件也得靠镝、铽这些稀土元素来提升耐高温性能。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 2024 年的数据,德国每年消耗的稀土总量大约是 1.2 万吨,其中 90% 以上都用于高端制造业,这些产业贡献了德国工业产值的 35% 左右,说稀土是德国工业的 “维生素” 一点都不夸张。 再看全球稀土的供应格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很关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2024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 36%,但产量却占全球 85%,而且在稀土冶炼分离环节,中国的技术成熟度和产能规模都是全球领先的。 德国本土几乎没有稀土资源,之前也尝试过从澳大利亚、缅甸进口稀土,但这些国家的稀土要么品位低,要么冶炼分离能力不足,最后算下来,从中国进口稀土的成本比从其他国家进口低 20% 到 30%。 就像德国大众集团,2023 年从中国采购了 4500 吨稀土,主要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要是换成从澳大利亚进口,每吨成本会增加 1.2 万美元,一年下来就要多花 5400 万美元,这对企业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德国企业买中国稀土,除了成本和供应稳定性,还有技术配套的考虑。中国不仅能提供稀土原材料,还能生产稀土深加工产品。比如赣州的一些稀土企业,能直接为德国博世集团定制钕铁硼磁体,这些磁体的磁性能达到 N52 级别,刚好满足博世汽车电子设备的需求。 要是德国企业从其他国家买稀土原材料,还得再找第三方企业进行深加工,不仅耗时,还可能出现性能不匹配的问题。 2023 年,德国博世就因为从缅甸进口的稀土品位不达标,导致一批汽车传感器生产延误,损失了近 3000 万欧元,从那之后,他们就加大了从中国采购稀土深加工产品的比例。 不过德国经济部提到的 “稀土用途是机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稀土的具体应用确实涉及技术保密。比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坦克发动机,里面用的稀土合金配方,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机密,要是公开用途,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模仿。 还有德国的半导体企业,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用到的稀土掺杂技术,也属于商业机密范畴。根据德国《技术保密法》,涉及国防、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用途,企业有权不对外公开,这也是德国经济部表态的法律依据之一。 但从全球产业链合作的角度来看,稀土贸易也需要一定的透明度。中国商务部 2024 年发布的《稀土产业发展报告》就提到,希望稀土进口国能在不泄露核心机密的前提下,适当公开稀土的大致用途,这样有助于供需双方更好地对接,也能减少贸易摩擦。 比如中国稀土企业可以根据德国企业的大致需求,调整产品规格和产能,避免出现供应过剩或短缺的情况。2023 年,就因为德国企业没有及时反馈稀土需求变化,导致中国某稀土企业多生产了 2000 吨镝,最后不得不降价销售,损失了近 8000 万元人民币。 现在德国也在尝试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比如在萨克森州建设了一座稀土冶炼厂,预计 2025 年投产,年产能能达到 1500 吨。但这座冶炼厂的原材料还是要从中国进口,因为目前全球只有中国能稳定提供高品位的稀土精矿。 而且冶炼技术也离不开中国的专利,比如这座工厂采用的 “联动萃取法”,就需要获得中国稀土企业的专利授权,每年要支付近 500 万欧元的专利费。从短期来看,德国企业要完全脱离中国稀土供应链,还存在不少困难。 未来随着高端制造、新能源对稀土需求增加,中国“严管出口、做强产业链”的思路,会让这张牌越来越有分量,而西方要是还抱着双标的心态,怕是很难适应这场产业链的重新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