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 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增长,直接拉动了电池材料的需求。中国作为全球电池供应链的核心玩家,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国轩高科作为行业领先者,早早布局国际产能扩张。2022年10月,这家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梅科斯塔县格林查特镇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建厂计划。项目总投资24亿美元,首期聚焦年产15万吨正极材料,还计划配套两座年产5万吨负极材料的工厂。选址毗邻比格拉皮兹市郊,占地约211公顷,原为闲置农田。州政府视此为制造业复兴的重大机遇,提供高达7.15亿美元的激励,包括5.4亿美元税收优惠和土地补助。项目承诺创造2350个就业岗位,推动汽车产业链本地化,与福特和通用汽车等本土巨头形成合作。初期推进顺利,国轩高科组建美国团队,启动土地勘测和基础设施准备。这本该成为中美产业合作的典范,却很快陷入泥潭。 项目一经宣布,就引发当地社区的广泛关注。格林查特镇居民对工厂规模和潜在风险表达出强烈疑虑。他们担心化学排放可能污染地下水源和空气质量,影响周边农田和居民健康。更深层的是,对国轩高科与中国背景的敏感。镇上居民通过请愿和集会形式,组织反对团体,强调外资项目需优先保障本地利益。2023年初,镇议会会议成为焦点,反对声音占据上风。居民团体聘请律师提起诉讼,指控州政府审批程序忽略社区咨询环节。法庭审理过程中,提交了大量土壤和水文数据,焦点锁定环境影响评估的完整性。联邦议员约翰·穆勒纳尔介入国会听证会,质询供应链透明度和国家安全隐患。他的委员会强调,中国关联企业可能带来间谍风险,尽管国轩高科否认此类指控。反对浪潮迅速发酵,社交媒体上充斥项目对比前后地貌的帖子,呼吁更多人加入。 法律纠纷与政策变动交织,进一步拖累项目进度。2024年,拜登政府加强外资审查机制,针对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设置更高门槛。密歇根州追加环境许可要求,环保局重启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测试。国轩高科子公司Gotion Inc.被迫冻结资金流转,土建工作中断。起重机闲置,围栏生锈,工地大门加锁。2025年7月,《大而美法案》生效,进一步收紧对华投资审查。州经济发展局于9月17日发函通知,认定国轩高科违反补助协议,因过去120天内现场无实质进展。给予30天整改期,但公司回应中表达震惊,称面临“种族刻板印象和政治攻击”。律师信件中提出寻求六个月延期,并呼吁开放对话。联邦贸易委员会启动调查,稽查员走访供应商,核查材料来源路径。这些层层叠加的阻力,让项目成本飙升,远超预期。 经济损失远不止于资金层面。2350个预期岗位烟消云散,直接影响当地失业率和税收收入。周边供应商取消钢材和水泥订单,仓库材料蒙尘待售。格林查特镇恢复平静,但潜在经济增长机会溜走。州政府本指望此项目注入活力,支持汽车供应链重塑,却以追缴资金收场。类似案例在美国频现。福特汽车在肯塔基州耗资58亿美元的两座电池工厂中,第二座无限期推迟,预算缩水。通用汽车原计划四座电池厂,现仅保留三座,关闭一处测试区。这些本土企业也面临供应链瓶颈和政策不确定性。电动车电池产业虽获联邦补贴,但地缘摩擦和社区阻力让扩张步履维艰。美国本土产能虽在增长,却难以短期内填补缺口。 对比中美两端的电池布局,差异鲜明。国轩高科在国内稳步推进绿色转型。内蒙古乌海的零碳负极材料厂于2025年10月19日投产,一期产能10万吨。厂区采用全绿电供应,年减碳33万吨。光伏板和风机提供清洁动力,生产线高效运转。这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技术迭代的体现。公司整体战略未变,美国调整仅是局部优化。全球电池链条正重塑,中国企业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越南和匈牙利成为新热点,避开美欧审查壁垒。话说回来,外资出海本就风险并存,保全企业核心比一城一池得失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