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6岁少年的战场抉择 一个16岁的少年,趴在冰冷的草丛里,死死盯着山谷里那6个穿着自己人军装的鬼子。 就在刚才,他发现自己整个班的兄弟,都凉了。脖子上干干净净一道口子,身体还温着。 鬼子特工队干的。 现在,这帮凶手就围着火堆,有说有笑,脖子上还系着白毛巾,嚣张得很。 回去报信?等大部队来,人早跑没影了。 他摸了摸身上,一杆老掉牙的步枪,四颗手榴弹。 对面,六个精锐,六杆三八大盖。 换你,你怎么办? 这个少年名叫李二孩,是晋察冀军区某独立团的通讯员,这年刚从河北涞源的村里参军,跟着部队在狼牙山周边执行警戒任务。他所在的班负责守住山谷隘口,防止日军特工队渗透破坏后方补给线,却因叛徒泄露了暗号,让伪装成八路军的日军“特别挺进杀人队”钻了空子。从兄弟们尚有余温的身体和脖颈处整齐的刀伤能判断,战斗在几分钟内就结束了——鬼子用的是特制的军用刺刀,专挑要害下手,就是为了快速解决战斗不暴露行踪。 李二孩攥着步枪的手青筋凸起,枪托磨得手心发疼。这杆步枪是班长传给他的,枪身上刻着三道浅痕,代表着班长曾经击毙的三个鬼子。他想起出发前班长拍着他的肩膀说:“二孩,通讯员的命不是自己的,是用来传信的,但要是遇见断后的时刻,得敢把命豁出去。”此刻山谷里的鬼子正解下腰间的水壶喝水,其中一个矮个子鬼子还拿起地上的军帽翻看,那是副班长的帽子,帽檐上还缝着他未婚妻绣的小红花。 他悄悄往后退了两步,爬到一处能俯瞰整个火堆的土坡后,快速理清了局势:鬼子虽然精锐,但此刻正处于放松状态,六人围坐成一圈,背对着山谷两侧;火堆旁的石头上放着他们的背包,大概率装着电台和情报文件——这队特工队的目标,极可能是团部所在地的临时医院。若让他们突破防线,医院里的伤员和医护人员将毫无防备。 李二孩将四颗手榴弹解下来,两颗捆在一起,做成简易的集束手榴弹,剩下两颗留作备用。他检查了步枪的子弹,枪膛里还有五发子弹,这是他昨天打靶时省下来的。他深吸一口气,瞄准了火堆旁那个正在调试电台的鬼子——那是特工队的通讯兵,先打掉他,能让鬼子无法对外联络。 “砰”的一声枪响,子弹精准击中通讯兵的肩膀,对方惨叫着倒在地上。其余五个鬼子瞬间反应过来,纷纷抄起三八大盖朝枪声方向射击。李二孩借着鬼子换弹的间隙,将捆好的集束手榴弹拉燃引线,朝着火堆旁的人群扔了过去。“轰”的一声巨响,火堆被炸得四散,两个鬼子被炸飞出去,剩下的三个鬼子也被炸得满脸是血,阵型彻底乱了。 他紧接着扔出第二颗手榴弹,趁着烟雾弥漫,猫着腰从土坡后冲了下去,朝着正在扶伤员的鬼子补了一枪。此时剩下的两个鬼子已经看清了他的身影,端着枪朝他冲来。李二孩来不及换弹,抓起最后一颗手榴弹,拉着引线就朝鬼子脚下扔去,自己则猛地扑进旁边的灌木丛里。爆炸声过后,山谷里终于安静下来。 李二孩爬出来时,胳膊和腿都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他走到每个鬼子的尸体旁确认,发现那个矮个子鬼子还剩一口气,正死死攥着一份地图。他一把夺过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团部临时医院的位置,还有鬼子后续的渗透路线。他来不及处理伤口,捡起副班长的军帽揣进怀里,朝着大部队的方向狂奔而去——他知道,这份情报比自己的命更重要。 后来,李二孩凭借这份情报,帮助团部提前转移了伤员和物资,挫败了日军的偷袭计划。战后清点战场时,战友们在山谷里发现了六具日军特工队的尸体,还有李二孩留下的那杆刻着三道浅痕的步枪。没人知道这个16岁的少年在那半小时里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但从他带回的地图和身上的伤口,所有人都读懂了他的选择——在个人生死与战友安危之间,他用最朴素的勇气,完成了一个战士的使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