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机枪堡装死复活,两

趣史小研究 2025-10-28 17:32:31

1937年,三连1辆驰援前线的坦克半路熄火,正要维修时,500名日军路过;鬼子以为这是被击毁的坦克就没来检查,走到附近时,“装死”的坦克猛然开火,击毙了不少鬼子,包括一个腰挎照相机的大人物! 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很多人以为当时中国很穷,没坦克。其实有,归杜聿明指挥,叫“陆军装甲兵团”。这里面有英国的维克斯坦克,也有德国的。淞沪会战打下来,带炮的维克斯“虎连”基本打残了。为啥?咱们步兵兄弟没见过这铁疙瘩,不懂啥叫“步坦协同”。坦克连长喊步兵掩护,人家步兵军官反问:“你们不是有装甲吗?要我们掩护?” 这句“灵魂拷问”,把坦克兵给问懵了。结果就是坦克孤零零冲上去,成了活靶子。 等到了南京保卫战,能打的只剩二连和三连。三连装备的是17辆德国1号坦克。 关键点来了。这坦克,是希特勒早期“闪电战”的宝贝,性能不错。但它有个致命缺点:没有炮,只有两挺7.92毫米机枪! 没错,它就是个带装甲的“移动重机枪碉堡”。 当时杜聿明急了,跟何应钦建议,南京水网多,咱把能过河的二连留下,万一…还能撤。结果何应钦眼一瞪:“不要想撤离!委员长说死守!” 命令如山,杜聿明只能把这批“铁皮机枪”留给了唐生智。 三连的兄弟们,开着这十几辆没炮的坦克,面对的是日军上百辆坦克。这仗怎么打?没法打,只能当“救火队员”,哪儿告急就往哪儿冲,用机枪扫射步兵。 好,现在说回标题里的“大人物”。这事儿千真万确。 12月8日,三连一排的坦克在作战中,迎面撞上了日军。机枪一通猛扫,当场击毙了日本《朝日新闻》的著名记者浜野嘉夫。 这浜野嘉夫可不是小角色,在当时名气极大,专门随军拍摄“战功”。他被击毙的消息,日军愣是捂了一年才敢公布。这就是标题里“腰挎照相机的大人物”的由来。 “装死”伏击,发生在第二天。 根据杜聿明后来的回忆录,当天,三连的一辆1号坦克在转移中突然熄火,趴窝了。车上就两名战士,驾驶员和车长。俩人正急着修,抬头一看,黑压压来了一大队日军。 跑?来不及了。投降?门儿没有。 俩兄弟一合计,干脆!关上舱门,装死。 日军大摇大摆地过来了,带队军官看了看这“铁罐头”,以为是之前被击毁的,压根没当回事,挥挥手让部队继续前进。 这帮鬼子兵也放松了警惕,嘻嘻哈哈地从坦克旁边走过。 就在日军大部队进入机枪最佳射程时,车里的兄弟俩对视一眼,吼出了那句日后被记入史册的话:“他娘的,老子要一个换你们几十个!” “哒哒哒——!” 两挺7.92毫米重机枪同时怒吼,火舌瞬间撕裂了日军的队伍。 走在最前面的鬼子一排排地倒下。日军当场就懵了,做梦也想不到“死”坦克会复活。反应过来后,日军立刻散开,疯狂反扑。 但他们犯了个错:这支部队全是步兵,没带炮。步枪、轻机枪打在1号坦克的装甲上,就是挠痒痒。 这辆“活”过来的坦克,就在那条路上,硬生生顶着几百号鬼子打了一整个下午。日军一次次冲锋,又一次次被机枪火力压回去。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 车里,弹药快打光了。俩兄弟决定,趁天黑突围。 他们刚打开舱盖跳出坦克,就被日军的机枪和迫击炮发现了。一阵猛烈的射击… 驾驶员当场牺牲。车长靠着一支驳壳枪拼死还击,压制住敌人,才侥w幸撤离。 这就是“装死”伏击战的真相。它和击毙记者的,是三连的两拨兄弟,在两天内干出的两件硬核战绩。 你以为这就完了?三连的传奇,还没结束。 12月12日,南京城破,唐生智下令总撤退。命令极其混乱,变成了大溃败。 三连仅剩的几辆坦克开到江边,又傻眼了——没船。坦克太重,小木船根本载不动。 怎么办?为了不让装备落入敌手,坦克兵们含泪亲手炸毁了自己朝夕相处的战车。 就在所有人准备渡江时,有四个战士站了出来:“我们不走了!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 这四名勇士,驾驶着全连最后一辆1号坦克,趁着夜色,义无反顾地冲回了已经沦陷的南京城。 13日中午,城内还有几十名炮兵42团的残兵被日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突然,这辆1号坦克从街角杀出,两挺机枪疯狂扫射,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掩护炮兵兄弟们撤退了。 然后,他们边打边撤,傍晚退到国民司法大院时,这辆孤独的坦克,终于油料耗光、弹尽粮绝。 四名战士,全部战死。 他们真正做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 1948年的锦州战役,我军坦克手董来扶驾驶着缴获的日制坦克冲锋。这辆坦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功臣号”。 战斗中,坦克5次中弹负伤。董来扶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冒着炮火,一次次爬出驾驶室,边打边修,硬是把敌人的火力点全给敲掉了。 从1937年南京城里那两个“装死”的兄弟,到1948年锦州城外那个“边打边修”的董来扶。 这股子“老子跟你拼了”的劲儿,就是中国装甲兵的魂。

0 阅读:220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3
2025-10-29 12:19

一号坦克A型(Panzerkampfwagen I(MG)Ausf A;PzKpfw I Ausf A;Sd.Kfz.101) 一号坦克初期生产型,参与了西班牙内战、比起西班牙共和国军装备的T-26明显居于劣势,为了对付相较而言性能更为优秀的T-26,因此一部分换装了意大利制20毫米机炮,从1934到1936年停产为止生产了818辆。 本车为轻型双人座坦克,车身装甲极为薄弱,而且有许多明显的开口、缝隙以及缝合处,以致这些坦克实际上并不太耐打,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连坦克的标准也配不上,而引擎的马力也相当小。齿轮箱为标准的商用撞击式,共有五个前进档和一个倒车档。 车身乘载系统外部有大型的横杠,从外部链接每个路轮的轮轴直到惰轮为止。履带的驱动轮位于前方,以致坦克底板下方有跟传动轴从引擎经由驾驶的脚旁连接到驱动轮。两名成员共用同一间战斗舱,驾驶从车旁的舱门进入,而车长则由炮塔上方进入。 在舱盖完全闭合的情况下,车内成员的视野极为不佳,实际上车长大多冒出炮塔以求更佳的视野。炮塔是借由手来转动,由车长负责操控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共携带有1525发弹药。

葫芦娃

葫芦娃

2
2025-10-29 14:17

讲得很好,你在那看到的?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2025-10-29 12:19

除了欧洲外,中华民国在1936年订购了150辆一号坦克A型,并进口了其中的16辆一号坦克A型并纳入陆军装甲兵团第三连编制,其他订单因为中日战争爆发后被德国陆续取消,当时称“克虏伯”式战车。 另外根据克虏伯公司的资料,这批一号坦克是1936年第三季度售予中国政府的15辆I号La.S型二手坦克,总价103万德国马克。1937年6月22日在南京完成卸船。由于包装不善,导致车辆部件在海运途中发生严重锈蚀。 长江下游平原地区遍布水稻田,该型坦克车底距地面高度足够可在干涸的水稻田内行驶,但无法翻越田埂和沟渠堤岸。诱导齿高度仅45毫米,在越野行驶时行走机构内积存大量的泥草混合物,导致诱导齿实际外露高度仅有15毫米到20毫米,因而极易甩脱履带。相形之下,中国装备的维克斯六吨坦克与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履带诱导齿更长而优于La.S的越野能力。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时留守南京,南京保卫战中与战防炮教导队第二营一部编组为战炮分队,其一排先在南京外围淳化镇据点狙击日军,杀敌颇重,但旋即被敌机摧毁两辆,并抛锚一辆而放弃。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