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的电费很贵,可中国的那么便宜了?因为说白了,全世界的电费都高的吓人,但只有中国,在政府管控之后,老百姓才用的得起电。 去年美国得州高温时,有家庭单月电费飙到 300 美元,差不多是中国普通家庭半年的开销。全世界都在喊电费贵,偏偏中国能把价格稳住,这可不是简单一句 “政府管控” 能说清的,背后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用电逻辑。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电到底是 “赚钱的商品” 还是 “兜底的公共服务”。美国光私营电力公司就有 3000 多家,这些企业眼里电就是生意,盈利是头等大事。 一到夏天用电高峰,供需紧张,他们立马按 “市场规律” 涨价,得州 2023 年还出现过电价飙升 200 倍的极端情况。更坑的是,电网设施老化他们也懒得掏钱修,因为升级电网不赚钱,不如把钱分给股东。 中国就不一样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这些国企根本不以赚钱为首要目标。哪怕发电成本涨了,居民电价也能稳住,这背后有套 “削峰填谷” 的调控机制。 2025 年国家发改委推出的新能源电价改革里就明确,通过差价结算机制平衡市场波动,市场价格低于基准价时,电网企业会补差价,这些成本不转嫁到居民头上。说白了,中国的电力系统首先得保民生,赚钱是次要的。 能源家底的不同更是关键,美国这几年政策反复横跳,众议院刚通过的税改法案要取消太阳能、风能的税收抵免,反而给油气行业松绑。 可油气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太大,去年国际天然气涨价,美国天然气发电成本直接涨了 40%,电费自然跟着飞涨。荣鼎集团测算,要是这法案真通过,美国家庭能源成本还得再涨 7%。 中国早就打好了能源组合拳,截至 2024 年底,新能源装机量达到 14.5 亿千瓦,第一次超过了火电规模,风电、太阳能这些免费的能源占比越来越高。 就算是占比还剩 54.8% 的煤电,也不是完全跟着市场走,通过 “煤电联动” 机制稳住成本。更妙的是,中国把西部的风电、光伏通过特高压电网送到东部,这种技术能让输电损耗降低 45%,相当于凭空多出来不少电,成本自然摊薄了。 输电的 “硬件差距” 更是肉眼可见,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堪称 “能源高速公路”,能把西北的低价电源源不断送到东部用电大省,单位容量造价还比普通电网低 28%。 美国却还在啃老本,电网平均年龄超过 40 年,输电损耗比中国高不少。更要命的是,私营企业各自为政,跨州输电协调起来比登天还难,加州缺电时,隔壁州的电也送不过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电价涨。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补贴的方向。中国对电力的补贴都用在了刀刃上,比如新能源项目的差价结算、特高压电网的建设投入,最终都转化为稳定的低价电力。 美国以前也有清洁能源补贴,但新法案要把这些补贴砍了,反而给本就赚钱的油气企业送福利。这种 “劫贫济富” 的操作,最后只能让老百姓买单。 说到底,中美电费的差距,本质是发展逻辑的不同。美国把电力交给资本主导,自然逃不过 “趁火打劫” 的市场规律;中国则把电力当成民生根基,用 “政府调控 + 技术突破 + 能源多元” 的组合拳托底。 就像特高压技术专家刘泽洪说的,中国的电力系统首先要解决 “送得出、用得起” 的问题。所以别羡慕国外所谓的 “市场化”,真到了电费翻倍的时候,就知道能安心开空调有多幸福了。毕竟对老百姓来说,稳定的低价电费,比虚无缥缈的 “市场自由” 实在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