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透露新想法,稀土不再依赖中国? 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秘书谢尔盖·绍伊古坚信,俄罗斯必须建立完全不依赖美国和中国的稀土开发产业。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话听着是战略自主的硬气表态,可仔细一想,这更像俄罗斯被现实逼出来的“清醒宣言”,手里攥着2850万吨的稀土家底,却连自家“匕首”导弹的热防护材料,都得靠中国提纯技术,西方制裁又卡着设备脖子,这种“有矿无链”的憋屈,才是他想表达的。 美国地质调查局今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稀土储量1000万吨,俄联邦矿产开发署报又说是2850万吨,不管哪个数,都算得上盆满钵满的宝藏了。 光西伯利亚的托姆托尔矿床,就埋着1000万吨高品位稀土,钪元素储量更是全球第一。 可2024年俄罗斯稀土开采量才2600吨,占全球不到1%,连缅甸的零头都不如,自家军工每年的稀土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兑现普京喊的2030年产量翻7倍的目标。 因为托姆托尔矿在北极圈冻土带,冬季气温能降到零下65℃,钻头钻下去就冻裂,融冻成本比普通矿区高80美元/㎡,常规设备根本扛不住。 更别说西方制裁早断了高端采矿设备的供应,原本15亿美元的投资不够用,现在融资成本直接翻倍到36亿美元,这分明是在千里冰原上啃硬骨头。 更要命的是“卡脖子”的提纯环节,稀土挖出来只是“石头”,得经过100多道分离工序才能变成能用的材料。 俄罗斯现有技术提炼的镝纯度最高才99.2%,远达不到“锆石”导弹隐身涂层的要求,而关键的离子交换树脂全得从中国高价进口。 中国在湿法冶金分离技术方面,放眼国际都是遥遥领先的,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都在咱们这,俄罗斯想绕都绕不开。 就拿今年10月21号刚签的中俄协议来说,两国计划在西伯利亚建年产5万吨稀土永磁体的联合工厂,俄罗斯明摆着搞不定的深加工,还得靠中国的技术兜底。 绍伊古喊“不依赖中国”,可转头俄罗斯石油公司接管托姆托尔矿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中方谈技术合作,这种“嘴上硬气身体诚实”的操作,恰恰说明现实有多骨感。 至于“不依赖美国”,这更像句政治正确的空话,10月19号还有消息说,俄罗斯愿意把380万吨稀土敞开给美国,换西方解除制裁。 结果美国压根没接茬,美国对俄罗斯的敌意根深蒂固,就算要摆脱对华依赖,也宁愿找澳大利亚、加拿大,压根不信俄罗斯的长期供应能力。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稀土也得送中国加工,去年美军演练“稀土设施防御”,可本土连一座完整的分离厂都没有,俄罗斯想靠美国突破技术封锁,纯属找错了对象。 绍伊古心里也清楚,美国能给的只有制裁,给不了设备和技术,所谓“不依赖美国”,不过是先把话说死,断了自己的念想。 持续的冲突让俄罗斯明白,军工装备的稀土供应绝不能捏在别人手里,“匕首”导弹增产得靠钪元素,相控阵雷达离不开镝,这些关键材料要是被卡,前线就得掉链子。 可自主之路哪是喊口号就能成的,建一座标准分离厂得几十亿美元,俄罗斯现在经济被制裁压得喘不过气,就算砸出7000亿卢布建加工集群,也只够搭个架子。 更关键的是人才断代,苏联解体后稀土科研体系散了架,老专家没了,年轻人不愿干,中国用三十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俄罗斯想在十年内追上,基本是痴人说梦。 还有个绕不开的死结,就是产业链闭环,稀土不是挖出来就完了,得有下游应用托着。 中国能垄断全球市场,不光是加工强,更有新能源车、风电机、军工磁材的庞大需求,每年能消化全球70%的产量。 可俄罗斯高端制造业规模有限,新能源车年产还不到10万辆,军工订单再涨也填不满稀土产能,就算真实现了开采自主,挖出来的稀土还得靠中国市场兜底。 10月24号普京刚下死命令要搞稀土自主,同一天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就透露,在和中国谈技术合作,这种矛盾背后,藏的是俄罗斯的无奈。 “不依赖”是战略目标,“靠合作”是现实路径,两者根本没法完全切割。 这么看来,绍伊古的话不是要和中美撕破脸,而是俄罗斯在制裁围堵下的“生存宣言”。 手里有矿却没产业链,就像拿着金疙瘩却没钥匙,既怕被中国“卡加工”,又怕被美国“卡市场”,所以才喊出“完全自主”的口号。 可现实摆在哪儿:北极的冻土挖不动,提纯的技术拿不到,下游的市场绕不开,就算砸钱砸人,没个二三十年也建不起完整产业链。 中俄刚签的深加工协议已经说明,俄罗斯的“自主”是“核心环节可控”,不是“彻底闭门造车”。 这事儿给所有资源大国提了个醒:光有储量不算本事,能把“石头”变成“核心材料”,能把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才叫真的硬气。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