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希望中国解除安世出口禁令! 荷兰看守内阁经济事务大臣Karremans表示,中国是基于错误假设实施了出口限制,中国方面错误地认为荷兰是在美国压力下行动。Karremans否认这一说法,称”自担任经济事务大臣以来,我没有与美国讨论过此事”。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荷兰这次是真把自己玩进坑里去了,为了接管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他们居然掏出了冷战时期的老法律——《货物可用性法》。 而这条几十年没人用过的法案,被硬生生改成了“夺权工具”。 一纸部长令下去,中方CEO张学政被停职,闻泰持有的99.99%股权被强制托管,公司连日常决策都得听一个新设的“监事会”批准。 这种操作要是放在商界,等同于明抢。 荷兰嘴上说得好听——“维护国家安全”“纠正治理缺陷”,可谁都知道这只是挡箭牌,安世哪来的安全风险?哪来的管理问题? 自从闻泰花了三百多亿真金白银收购它之后,五年里让公司从亏损变成全球第二大车规功率芯片厂,营收年年创新高,给荷兰政府交了上亿欧元税,还创造了几千个就业岗位,真要说问题,那问题就是它姓“中”。 真正让事情爆炸的,是美国那边的一纸新规,2025年9月29日,美国突然宣布“50%穿透规则”,意思是只要中资持股超过一半,就算间接控股,也一律列入制裁名单。 结果随后荷兰政府就像早有剧本一样,立刻启动对安世的接管,法院甚至没开听证会,直接裁定生效。 这速度,让人不得不怀疑谁在背后打节拍。 中方没废话,10月4日立刻反击——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实施出口管制,要知道,安世的命脉不在欧洲,而在广东。 那座东莞封测基地一年能出500亿颗芯片,占全球产能的70%,欧洲那边的晶圆只是半成品,最后都得送回中国封装测试,中方这一禁,等于直接掐断了欧洲汽车芯片的“呼吸管”。 几天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公开警告:库存最多还能撑三周,大众、宝马、特斯拉都慌了。 大众采购总监天天往荷兰政府跑,宝马高管干脆飞到中国求解禁,连ASML都开始担心——它的光刻机核心部件需要中国稀土永磁材料,一旦断供,自己也得停工。 就在这时候,荷兰经济大臣Karremans突然改口,说中国是“基于错误假设”实施出口限制,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从未与美国讨论过此事”。 可尴尬的是,阿姆斯特丹法院的文件早就写得清清楚楚:今年6月,美方就跟荷兰政府开过会,明确要求“必须更换中方领导层”才能获得制裁豁免。 这种时候还嘴硬,连欧洲媒体都替他脸红。 事实比辩解更有说服力,安世的70%产能在中国,欧洲工厂根本没能力独立运转,荷兰抢到的,只是一间总部办公室,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 结果是,欧洲车企断供,荷兰反被拖下水,宝马一家索赔接近10亿欧元,安世总部200名员工面临裁员,荷兰政府这波政治操作,最终成了经济自伤。 而中方的反制,不光奏效,还催生了国产芯片的快进键,士兰微接下特斯拉的订单,华润微补上功率模块产能空白,比亚迪半导体干脆把车规芯片的产能提高了40%。 安世留下的200亿欧元市场空档,全被中国企业接盘,国产化率趁机上升,欧洲却成了输家。 更高明的是,中方的反击全在规则之内——出口管制、稀土管理、反倾销调查,一个比一个精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这让外界看明白,中国不是“情绪报复”,而是“以链促谈”,你要讲政治,我就让产业说话。 现在荷兰急得满世界喊要解除禁令,但问题不在文件,而在事实。 要想解锁,得先把抢来的控制权还回去,恢复公司治理的正常秩序,还得对这次“行政干预”造成的损失负责,否则再怎么喊“合作”,也没人信。 市场的反应最诚实——订单往中国流,生产线往亚洲转,信任则一点点消失。 讲实在的,荷兰打的是政治算盘,中国算的是产业账本,前者顾面子,后者顾供需,等欧洲汽车厂的生产线真的停摆几天,他们自然会去替中国向荷兰政府要答案。 而全球供应链早就绑在一起,谁要是想靠政治动作去抢企业、断合作,最后伤的只能是自己,安世事件只是个开始,它提醒所有人——在今天的产业格局里,嘴再硬也没用,芯片不出厂,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用户58xxx15
我看懂的逻辑是:他们不卖,我们有办法。我们不卖,他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