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不查不知道,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信源:百度百科——徐光宪) 你可能没想过,手里刷着的智能手机、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它们的核心命脉,竟然和几十年前中国一个实验室里的几声摇晃有关。 今天,全球每10吨提纯稀土,就有9吨来自中国。这不是因为我们矿多,而是因为一个叫徐光宪的科学家,和他的一个“从0到1”的原创性理论。 这项技术的力量太大了,它像一个超级杠杆,撬动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在实验室烧瓶里,一个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还有一个,则在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 故事的起点,是一个坚定的选择。1951年,当美国正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学者回国时,已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拒绝了高薪聘请,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他们带回国的,几乎只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科研书籍。这个选择,就是后来一切的原点。 他最初响应国家号召,研究的是核燃料萃取。但后来,一项更紧迫的任务摆在面前——稀土分离。当时的中国,守着白云鄂博这样的大矿,却只能卖最低级的原矿,转头高价买回成品,一年亏空上亿。徐光宪去法国考察,人家连生产车间都不让他进。这种憋屈,谁能忍? 1972年左右,他和团队开始啃这块硬骨头。方法看起来甚至有点“笨”:一边是极度复杂的数学推演,另一边,是团队成员日复一日地手动摇晃萃取瓶。 上万次的重复实验,很多人的手臂都肿得老高。就是在这样枯燥的坚持中,奇迹发生了。1975年,他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分离规律,一种被命名为“串级萃取法”的全新理论诞生了。 它就像一把精妙的手术刀,能把性质极为相近的稀土元素完美分离开。提纯后的稀土,纯度高达99.99%,分离效率是旧方法的十倍。这意味着,人类在微观世界里驾驭物质的能力,被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实验室的第一个世界,被彻底征服。 接下来,这门技术要走出象牙塔。徐光宪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拒绝为这项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技术申请专利。他想要的,不是锁在保险柜里的秘密,而是在国土之上遍地开花的产业力量。 1978年夏天,他像个知识的播种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办技术培训讲座,将核心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效果立竿见影,数百家稀土工厂因此完成了技术改造,产量井喷。 但他看得更远。他不只是个科学家,更像个战略家。他曾数十次上书最高决策层,强调稀土是战略资源,必须控制低价出口,警示背后的环境污染风险,并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铺路。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就在他“开源”式的扩散和顶层设计下,慢慢成形。中国,终于摆脱了为人作嫁的尴尬角色。 当这股力量溢出国门,世界棋盘的平衡被打破了。这项技术的巨大优势在于成本骤降,同时污染物排放减少了九成。过去高高在上的国际稀土垄断价格,瞬间崩盘。美国的同类公司因为成本完全无法竞争,纷纷停产。 权力的天平开始倾斜。全球约86%的稀土冶炼产能,都集中到了中国。甚至连美国重启的矿场,挖出的矿石也要大老远运到中国来加工。曾经的技术封锁国,如今反过来在供应链上被扼住了喉咙。 时至今日,稀土已经成了中美博弈中一张实实在在的战略牌。当美国发现自己的芯片制造、精密武器,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都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时,那种焦虑可想而知。 徐光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的力量可以有多大。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的“破局者”,更是一个产业的“设计者”和全球格局的“重塑者”。他用自己的远见和无私,完成了一个从实验室“奇点”出发,通过战略性扩散,最终形成全球性影响力的完美闭环。 这,或许才是关于科技、产业与国家命运,最深刻的启示。
安世的非法CEO来到中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 安世半导体事件最初的导火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