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后,彭德怀直奔毛主席处,一进门就急切地说:“这个元帅我当不起!参谋长当少将,司令当元帅,我看我顶多算个上将!“ 1955年什么事最提气,那绝对是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一支从泥腿子革命中走出来的军队,第一次穿上了崭新的“五五式”军服,戴上了闪闪发亮的肩章,那场面,光是想象一下就让人心潮澎湃。 可偏偏就有人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找不痛快”。授衔仪式刚结束,别人都忙着互相祝贺、合影留念,彭德怀元帅却黑着一张脸,谁的面子也不给,径直朝着毛主席的办公室就去了。警卫员刚想通报,他已经一阵风似的推门而入,话语像连珠炮一样砸了出来:“主席!这个元帅我当不起!凭什么参谋长当少将,司令却当元帅?我看我顶多算个上将!” 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这可是元帅啊,全军最高军衔,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怎么到了彭老总这儿,倒成了烫手的山芋? 这事儿,还真不是彭老总矫情。他说的“参谋长”,指的是解方将军。 提起解方,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早年是东北军张学良的部下,根正苗红的旧军官出身,后来秘密入党,成了我军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尤其是在朝鲜战场,彭德怀是志愿军总司令,解方就是志愿军的参谋长,还是停战谈判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两人在朝鲜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彭德怀在前线指挥千军万马,解方在谈判桌上跟美国人唇枪舌战,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得天衣无缝。 在彭德怀心里,解方的功劳,那真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人家功劳大得很。可这次评衔,解方只被评为少将。彭德怀这个当司令的,却被评为元帅。他这心里头一下就过不去了,觉得这太不公平。在他看来,军衔代表的是贡献,不是职位。 自己和参谋长的差距,怎么也不该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这就是彭德怀,一个把“公平”二字刻在骨子里的人。他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又臭又硬,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毛主席曾经写诗赞他:“谁敢横枪勒马,唯我彭大将军”,一个“唯我”,就把他那种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霸气写绝了。但这种霸气的背后,是对同志、对下属滚烫的情义和绝对的公正。他不是为自己争什么,而是为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鸣不平。 其实,当时对军衔有想法的,远不止彭德怀一个人。这次授衔,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里程碑,但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大家都是“同志”,凭职务指挥,现在突然要分出三六九等,很多人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 有人觉得自己的军衔评高了,坐立不安;有人觉得评低了,心里有疙瘩。比如后来被誉为“战神”的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首,但他的一些老部下,像许世友等人,觉得以粟裕的战功,评元帅都绰绰有余。而许世友自己,也因为觉得上将军衔低了而发过牢骚。 评军衔,要考虑资历、战功、职位、山头平衡等各种因素,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这种微妙的气氛中,最高统帅毛主席的一个举动,为所有人树立了榜样。按照最初的方案,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缔造者和统帅,理应被授予“大元帅”军衔。 给他量身定做的大元帅礼服都准备好了,金线刺绣,威风凛凛。 可毛主席是怎么说的?根据当时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的回忆,毛主席摆了摆手说:“你们搞评衔,是军队的事,我就不要评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一句“不方便”,轻描淡写,却分量千钧。他这是在告诉所有人:我虽然是最高领导,但首先是人民的一份子,不想因为一个头衔跟群众拉开距离。 最高统帅都主动放弃了最高荣誉,其他人还有什么好争的呢?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在军队同样有巨大威望的领导人,也纷纷表示不参与评衔。这种高风亮节,一下子就压住了当时军队内部的一些浮动情绪。 所以,当彭德怀气冲冲地跑来“辞帅”时,毛主席并没有生气,反而很理解他。他深知彭德怀的为人,知道他这是真情流露,不是作秀。他耐心地跟彭德怀解释,这次授衔,考虑的是每个人的历史贡献和在军队中的象征意义。元帅军衔,不仅仅是给彭德怀个人的,更是代表着整个第一野战军、整个志愿军的无上荣耀。 从大局来看,彭德怀这个元帅,授的不仅是战功,更是他在军队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威望。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作为总司令的彭德怀,这个元帅当之无愧。 想通了这一点,彭德怀的牛脾气才算顺了过来。他虽然还是觉得对不起那些功劳大、军衔低的战友,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命令。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6点赞】
暮光
[点赞]开国元勋,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