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列昂尼德罗戈佐夫因医术高超,被委派至南极进行考察,到达南极之后,他的肚子突然剧烈疼痛,为了存活他竟切开自己的肚子…… 罗戈佐夫,1934年出生在西伯利亚一个偏远的小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二战时战死沙场,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为了让他上学,母亲甚至背了一屁股债。 可能正是因为从小见惯了生活的苦,罗戈佐夫特别能扛,也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一路读到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主攻外科。这小伙子脑子灵,手也稳,毕业才一年,就已经能独立主刀做手术了。 1960年,一个机会砸到了他头上:苏联第六次南极考察队正在招募医生。 罗戈佐夫医术好,身体棒,最关键的是,他才26岁,年轻,有股闯劲。于是,他成了这支队伍里唯一的一名医生。 坐了一个多月的破冰船,经历了地狱般的晕船和失眠,罗戈佐夫和队友们终于抵达了南极,开始建设“新拉扎列夫斯卡娅站”。 南极啥样?白茫茫一片,风刮起来像刀子,除了队友,连个鬼影都看不见。在这种地方,人特别容易生病。罗戈佐夫作为唯一的医生,忙得脚不沾地,今天这个肠胃炎,明天那个感冒。 可就在1961年4月29号,他自己倒下了。 起初是乏力、恶心,然后右下腹开始隐隐作痛。凭着专业知识,他心里“咯噔”一下:坏了,急性阑尾炎。 在当时的南极,这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为什么? 首先,没有别的医生。整个考察站,只有他懂医。 其次,无法求援。当时南极正进入极夜,天气恶劣到飞机根本没法降落。最近的考察站远在千里之外。 最后,不能等。急性阑尾炎一旦穿孔,引发腹膜炎,死亡率极高。 他吃了点抗生素,试了试冷敷,但疼痛越来越剧烈,体温飙升到38度以上。他知道,保守治疗没用了,再拖下去,就是死路一条。 那天晚上,罗戈佐夫在日记里冷静地写下了自己的处境和决定。没有抱怨,没有恐惧,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病情的专业分析。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自己给自己做手术。 决定一下,整个考察站都动员起来了。队友们把一个房间腾出来,用紫外线灯反复消毒,搭起一个临时的手术室。 他的“手术团队”也很有意思:一个气象学家,负责递器械;一个机械师,负责举着镜子,好让他看清自己的腹腔;站长则在一旁守着,以防万一有人晕倒。 这三个人,没一个学过医。 午夜2点,手术开始。罗戈佐夫给自己注射了局部麻醉药,但麻醉药只能减轻皮肤的痛感,划开腹膜、牵动内脏的剧痛,是麻醉不了的。 他斜躺在床上,拿起手术刀,深吸一口气,稳稳地在自己右下腹划开了一个10厘米的口子。 血一下就涌了出来。 最要命的是那面镜子。因为是反像,严重干扰了他的判断。他干脆把镜子推开,决定摘掉手套,完全靠触觉来操作。 这就好比一个拆弹专家,蒙着眼睛去剪线。他用手指在自己的腹腔里摸索,分辨肠道、寻找那节已经发炎肿胀的阑尾。这个过程充满了风险,一旦弄破了肠子,就是致命的感染。 剧烈的疼痛和失血,让他每隔几分钟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下,他浑身是汗,脸色苍白如纸。旁边的队友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大气不敢出。 根据记录,手术进行到一半时,他一度因为操作失误,碰到了盲肠,造成了出血。但他立刻冷静地进行了缝合止血,然后继续寻找阑含。 1小时45分钟,感觉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他终于找到了那段罪魁祸首,切除,缝合。当他缝完最后一针时,整个人都虚脱了,陷入了短暂的昏厥。 他活下来了。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两周后,这位硬核医生,已经可以下地,重新承担起考察站的医疗工作。 这事儿传回苏联,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震惊了。罗戈佐夫成了国家英雄,他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没有夸张自己的痛苦,也没有标榜自己的功绩。回国后,他拒绝了大部分的采访和表彰,默默回到医院,继续当一名外科医生,直到2000年因癌症去世。
【为什么北极甜虾能爬上餐桌,而南极磷虾只能"泡"在油里?】当你享用鲜甜弹牙的北极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