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特朗普当总统,我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悲哀,事实证明特朗普没有让美国更加伟大,恰恰相反把美国搞得更加混乱不堪、国际信誉尽失! 一个“让美国更伟大”的承诺,最终却在许多人的心里,酿成了一种被称为“民主悲哀”的集体情绪,这是一个“撕裂”的时代,标志性的举动,不仅仅是退出《巴黎协定》这类国际契约,更是在国内划下了一道道深刻的“裂痕”,让整个秩序都开始摇晃。 世界的游戏规则被单方面改变了,美国曾是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的参与者,但转眼间就退出了减排协定,更在全球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扬言要离开世界卫生组织。 这种行为在许多国家看来,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姿态,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度直线下降,曾经的盟友们发现,在联合国这样的多边舞台上,美国的提案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对声。 信任一旦瓦解,影响力也就随之削弱,更危险的是其对外政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霸权色彩,比如悍然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施加严酷制裁,直接让中东的紧张局势“火上浇油”。 面对一个不再可靠的主导者,世界其他力量开始自己想办法,中国、欧盟这些实体,悄然启动了“B计划”,在疫苗合作、绿色能源等全球性议题上绕开美国,探索新的合作路径。 一个“后美国时代”的轮廓,似乎正被勾勒出来,外部世界的失信,只是美国所面临的困境之一,而美国国内社会的剧烈“撕裂”,如居民们曾因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黑人死亡的事件,点燃了自己积压已久的怒火。 美国各州抗议示威的浪潮席卷全国,部分地区甚至演变为骚乱,这让本就存在的种族矛盾彻底尖锐化,美国总统本人的言论,似乎让偏见和种族主义变得更加公开,这给有色人种女性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和恐惧。 政治上的对立,也走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政治对手不再是观点不同的人,而是被描绘成了“敌人”,当国家领导者把国内近半数的民众,当作地缘政治敌人来对待时,政治交流的基础也就“崩塌”了。 共同的价值观和语言体系被侵蚀,让有意义的辩论变得奢侈,这一切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转化为了普通人具体的心理痛苦。 早在2019年民众中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就已经相当普遍,后来更演变成了深层的恐惧与抑郁,这种眼睁睁看着珍视的价值,被侵蚀却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催生了“民主悲哀”这个词。 一位名叫凯蒂·兰兹曼的女性,她将这种感受描述为“悲伤”,就好像看着至亲,被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慢慢吞噬。 政府的政策失灵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新冠疫情,总统初期轻描淡写,甚至宣称病毒会自行消失,还推荐未经科学验证的疗法,混乱低效的应对,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生命损失。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带来了反噬,对中国、欧盟等伙伴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让一些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民众则面临失业风险。 这种痛苦不仅真实存在,更残酷的是,它进一步加重了人们的无力感,这些“裂痕”无论是国际间的信任赤字,还是国内的社会对立和集体心理创伤,都难以在短期内愈合。 当一种普遍的绝望情绪不被正视,它很可能导向政治上的冷漠与退缩。这个时代留下的警示是长远的,其对秩序和人心的冲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或许仍会持续发酵。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