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今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降了1%,但这无法改变俄罗斯仍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国之一的事实! 10月16日在“俄罗斯能源周”论坛上,普京面对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抛出了一个核心判断:全球能源关系的大洗牌,已经开始了。 这场巨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既有新经济中心崛起的客观引力影响,也有西方精英主动破坏的政治推力,早在西方大动干戈之前,一股深刻而缓慢的重心东移,就已经在发生了。 历史上的“能源牌桌”,一直是欧美坐庄,他们定需求、定价格,还掌握着结算的权力,但现在“牌桌”边挤满了新玩家,真正的驱动力来自东方:中国、印度这些亚洲经济体的“胃口”越来越大,对能源的需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硬生生地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重心“拽”了过去。 数据不会骗人,俄能源出口到亚太的份额,已经从大约39%,一路飙升到了去年底的超过60%,和“友好国家”的生意,更是占到了贸易总量的九成以上。 印度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冲突爆发前,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份额连2%都不到,而现在印度已经成了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把占比一口气拉到了惊人的44%。 今年7月,印度日均吸纳了207万桶俄罗斯原油,双方更是签下了一笔,价值130亿美元的十年大单,内容涵盖原油和燃料油,这不是政治强迫,而是纯粹的市场逻辑:俄罗斯的石油性价比高,而且可以用本币结算,何乐而不为? 如果说东方市场的需求是“拉力”,那么西方的制裁,就成了一股意想不到的“推力”,他们本想通过孤立来困住俄罗斯,结果却成了能源流向转变的最强“催化剂”。 欧盟搞出了十五轮制裁,禁运、限价、打击“影子舰队”等招数用尽,但这些措施没能截断俄罗斯的出口,反而像修了一座“大坝”,把能源的洪流更猛、更快地逼向了东方。 普京说得很直白,欧洲的拒买“只会加速”我们向更有前景的买家转移,这种“主动破坏”的反噬效应是惨痛的,欧洲亲手掐断了德国工业,赖以为生的“命根子”: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可结果呢? 天然气价格飙升,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利润,在2022年后直接腰斩,从69亿欧元掉到了38亿,欧洲的工厂只能搬家,去能源便宜的美国。 欧盟统计局算了笔账,就因为不用俄罗斯天然气,成员国多花了1850亿欧元的冤枉钱,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成了最大赢家,光是向欧洲卖液化天然气,就轻松入账530亿欧元。 这已经不只是能源贸易版图的重绘了,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为了服务好东方市场,俄罗斯正在疯狂铺设“硬件”,过去五年约10万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已经落地。 同时他们计划在十年内,将东部的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力提升到2.7亿吨,能源流动的转变,必然带动金融结算的“脱钩”。 “去美元化”不再是口号,俄罗斯外贸结算中,中国的人民币结算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原油、铁矿石开始用人民币计价。 面对外部压力,俄罗斯的终极目标也浮出水面,普京呼吁实现能源领域“完全的技术主权”,避免再次被“卡脖子”,同时它依然是负责任的玩家,通过“欧佩克+”的框架自愿减产,努力平衡全球市场。 普京的观点很清晰,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是在经济规律和政治干预的绞合下发生的,能源安全看的不是谁能固守旧日的话语权,而是谁能适应新的市场,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技术和金融体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今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降了1%,但这无法改变俄罗斯仍是世界上,
云海澄碧翠
2025-10-20 18:57: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