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监狱关了33年、其中包括被单独监禁15年的迈赫穆德·伊萨近日释放了。  

波览历史 2025-10-20 13:53:22

在以色列监狱关了33年、其中包括被单独监禁15年的迈赫穆德·伊萨近日释放了。   这位被关了33年、其中15年见不到第二个活人的卡桑旅创始人,望着加沙的方向只说了句羞愧的话,自己的牢狱之苦,比起同胞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   伊萨的33年监禁,是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政治犯系统性管控的缩影。从1992年被捕那天起,他就成了以色列“去抵抗化”策略的目标。   所谓的单独监禁,可不是简单的关禁闭,而是每天只有一小时放风时间,见不到家人,收不到信件,甚至连牢房的灯光都由狱警随意控制,目的就是用长期孤独摧毁人的意志。   国际上早有共识,超过15天的单独监禁就可能算酷刑,可伊萨一扛就是15年。   这不是个例,现在以色列监狱里还有六百多个巴勒斯坦人在长期单独监禁,其中十二个人被关了十年以上。   有意思的是,这种高压管控反而催生出特殊的抵抗传承。伊萨在狱中结识的穆罕默德·辛瓦尔,就是后来牺牲的哈马斯高级军事指挥官。   两人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靠敲击墙壁传递消息,聊的不是如何妥协,而是怎样重建抵抗网络。   辛瓦尔的兄长叶海亚·辛瓦尔,同样在狱中待了二十多年,出狱后牵头建起了加沙的地下隧道系统。   以色列本想靠监狱磨灭抵抗意志,没想到这里成了抵抗者的“军校”,那些在单独监禁中没垮掉的人,反而成了最坚定的精神支柱。   2025年5月辛瓦尔在空袭中牺牲的消息传到狱中时,伊萨没有崩溃,只是用指甲在墙上刻下了战友的名字,这份在监禁中淬炼的信念,远比自由本身更难摧毁。   伊萨的释放,藏着以色列精打细算的政治算盘。10月12日巴以达成停火协议,哈马斯释放48名以色列人质,其中只有20人活着,以色列则放出近两千名巴勒斯坦囚犯,伊萨就在这两千人之中。   表面看是对等交换,实则以色列早把算盘打得精明。他们特意把释放的人分了类,像伊萨这样的250名重刑犯被直接打发到约旦河西岸,剩下的一千七百多人扔回加沙南部。   这么做的心思很明显,就是利用不同地区巴勒斯坦人的立场差异制造矛盾,让他们内耗,削弱整体的抵抗力量。   更狠的是,以色列坚决不放哈马斯点名要的“精神领袖”巴尔古提,就是断了对方靠核心人物凝聚人心的可能。   伊萨获释的第二天,以色列就对加沙拉法发动空袭造成45人死亡,明摆着释放囚犯只是暂时的妥协,根本没想真的停火。   伊萨口中“远胜牢狱的苦难”,是加沙两百多万人的日常。现在的加沙,每八个人里就有七个吃不饱饭,十间房子里七间被炸毁,医院里连包扎伤口的纱布都快用完了。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7月提出的“人道主义城”计划,看着像安置难民,实际是把两百多万人圈在拉法一块小地方,进出都要经过军事检查,跟一座露天监狱没两样。   有网友拍过一段视频,加沙的孩子在废墟里捡别人扔掉的馕渣,见到记者递来的瓶装水,攥在手里舍不得喝,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喝到干净水是什么时候。   伊萨在单独监禁里至少能活下去,可加沙的很多人,连活着都成了奢望。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透着荒诞。欧洲议会议员贝妮代塔·斯库代里虽然站出来骂以色列非法拘禁,可西方主流媒体大多盯着人质释放的“和平曙光”,对加沙的生存危机轻描淡写。   联合国发了几十份谴责声明,却拦不住以色列炸医院、断水电。美国一边施压哈马斯放人质,一边给以色列送武器,这种双重标准早被网友看穿。   有人在社交平台留言,“当加沙成了最大的监狱,释放一个伊萨又能改变什么”,这句话戳中了关键,个体的自由,在集体被禁锢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沉重。   伊萨现在面临的,是比监禁更复杂的困境。他被分到了约旦河西岸,这里的巴勒斯坦人与加沙的同胞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以色列刻意制造的分裂已经显现。   他想找当年的战友,却发现很多人要么像辛瓦尔一样牺牲,要么在2025年10月的空袭中失联。   卡桑旅的地下隧道系统,光10月19日那天就被炸毁了六公里,他当年参与创建的精锐部队,如今只剩残部在游击作战。   更让他揪心的是家人,33年里监狱没给过他一封家书,他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在,孩子长成了什么样,甚至不确定他们是否还活着。   这场看似温暖的释放,终究藏不住冰冷的真相。   以色列用监狱磨人的意志,用释放囚犯分化反抗力量,用封锁把加沙变成大牢笼。   伊萨的故事不是传奇,而是巴以冲突里无数悲剧的缩影。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