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敢和中国硬碰硬?大家都觉得是有美国撑腰,错了!这都是其次,重要原因是荷兰仗着自己在半导体产业链的特殊位置,飘了!毕竟荷兰手里攥着阿斯麦,全球高端光刻机几乎被它垄断,这让荷兰觉得自己有“拿捏别人的资本”。 阿斯麦的分量得先掰扯清楚,这可不是普通的设备厂商。全球范围内,能制造 7 纳米及以下制程高端芯片的 EUV 光刻机,目前只有阿斯麦能造。没有这玩意儿,再牛的芯片设计公司也只能画图纸,台积电、三星这些代工巨头的生产线就得停摆。 2024 年的行业数据显示,阿斯麦在 EUV 光刻机市场的份额是 100%,这种绝对垄断在现代工业领域极为罕见。更关键的是,这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阿斯麦的 EUV 光刻机单台售价超过 1.5 亿美元,还得排队等上两年多,能不能拿到货全看它的脸色。 这种独家地位给了荷兰一种错觉,好像掌握了全球科技产业的 “开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每年进口芯片的花费曾超过原油,高端芯片更是高度依赖进口。 荷兰瞅准了这一点,觉得只要把光刻机的出口阀门拧紧,中国就得妥协。2020 年,阿斯麦先停了 EUV 光刻机对华出口。2023 年又把限制范围扩大到部分 DUV 机型,连用于中低端芯片制造的设备也开始卡脖子。这种步步紧逼的操作,背后正是荷兰对自身技术垄断的绝对自信。 阿斯麦的技术壁垒有多高?说出来能让人明白为啥短期内没人能替代。一台 EUV 光刻机包含超过 10 万个零部件,需要全球数千家供应商协同配合。德国蔡司的光学镜头、美国的精密运动控制系统、日本的特殊材料,这些顶尖部件得在荷兰完成最终整合。 这种自信慢慢变成了蛮横,2025 年 9 月发生的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荷兰政府以 “保障国家安全” 为由,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下了狠手。 不仅冻结了其全球 30 个主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还禁止人员调整,冻结期长达一年。更过分的是,荷兰法院未经庭审就剥夺了中资股东的控制权,把 99% 的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只留 1 股象征性股权。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小公司,作为飞利浦半导体的传承者,它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稳居全球第二,小信号二极管出货量更是全球第一,宝马、大众这些车企都得用它的产品。 虽然没有精确到半导体单独占比的 GDP 数据,但从荷兰整体经济结构能看出端倪。2023 年荷兰 GDP 突破 1.15 万亿美元,而阿斯麦一家企业的年营收就超过 230 亿欧元,带动了上下游一大批配套产业。 半导体相关产品常年占据荷兰出口总额的 15% 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命脉。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能带来极高的附加值,阿斯麦的毛利率常年维持在 50% 以上,比石油、机械这些传统产业赚钱多了。 荷兰还摸清了全球产业链的软肋,它知道半导体制造是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只要在光刻机这个关键节点上卡住,整个链条就动不起来。中国虽然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进步很快,但在制造设备尤其是光刻机上确实有短板。荷兰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把技术卡脖子当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2023 年荷兰阻挠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纽波特晶圆厂,2024 年又配合美国把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在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 美国的因素确实不能完全忽略,但更像是荷兰强硬的 “加分项” 而非 “主因”。2024 年底美国出台 “穿透性制裁规则”,要求对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实施管制。荷兰冻结安世资产的时间点刚好在这之后,难免让人看出美荷联动的痕迹。 但即便没有美国施压,荷兰大概率也会这么做。阿斯麦的股东里有美国资本,技术上也依赖美国零部件,这种捆绑关系让荷兰顺水推舟。但真正的核心驱动力,还是自身垄断地位带来的底气。 这种底气正在遭遇反噬,中国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六份公告,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及原辅料实施严格出口管制,这一下戳中了荷兰的要害。 荷兰内部也开始出现反对声音,安世半导体的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财务官和运营官直接联名起诉荷兰政府。连闻泰科技聘请的荷兰律师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本国政府是 “跟在美国后面的温顺小绵羊”,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破坏了荷兰多年积累的商业信誉。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自主突破正在瓦解荷兰的垄断根基。上海已经成功研制出浸润式 DUV 光刻机,虽然和 EUV 还有差距,但已经能满足部分中高端芯片的制造需求。华为实现芯片自主的消息更是给整个行业注入信心。 现在荷兰的处境其实很尴尬,继续强硬下去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还得承受稀土管制带来的产业阵痛。可要是服软,又舍不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都是当初被垄断地位冲昏头脑的必然结果。所谓的 “硬碰硬”,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
安世中国迅速与母公司切割,荷兰人这次真是丢人现眼安世中国发表声明,与荷兰母公司切
【57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