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白求恩,我们宣传的都是他如何高尚、如何伟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拼尽全力救治中国人? 白求恩的人生轨迹早就埋下了伏笔,1890 年出生的他,1916 年就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更是成了美国胸外科学会的理事,在欧美医疗界站稳了脚跟。按常理说,他完全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专注于临床和研究就能名利双收。可他偏不。 在行医过程中,他亲眼见过太多底层民众因为没钱,只能在病痛中挣扎,而富人却能享受到最顶尖的医疗资源。这种医疗体系里的不公,像根刺扎在他心里,让他对 “只为少数人服务” 的行医模式越来越失望。 1935 年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共产主义 “为大多数人谋福祉” 的理念,精准击中了他多年的困惑。他终于找到方向:医学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更该成为拯救底层民众的武器。 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法西斯势力的暴行激起了全球正义之士的愤慨。白求恩立刻报名参战,以中校军医的身份奔赴西班牙前线,在战火中搭建临时医院,为反法西斯战士救治伤口。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反抗暴政、守护生命是不分国界的责任。 中国抗战的消息,就是在这时候闯进他的视野。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苦难牵动了全球反法西斯力量的心。白求恩从报纸和战友口中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艰苦作战,却连最基本的医疗条件都没有,很多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这场景和西班牙前线的困境惊人地相似,也让他萌生了去中国的念头。 1938 年 1 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联合派遣,他带着一支医疗队,装上满满两大箱手术器械和药品,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 这段旅途远比想象中艰难,从温哥华乘船到香港,再辗转到武汉,一路颠簸了两个多月。刚到武汉,国民党方面就盯上了他们。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知道白求恩的医术有多值钱,更想把他带来的医疗设备攥在手里。 好酒好菜招待着,许诺给高官厚禄,甚至提出让他掌管后方大医院。医疗队里的美国医生帕尔森斯动了心,最终留在了国民党那边。 换别人可能就顺势留下了,可白求恩偏不。他早就听说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亲眼见到后更是失望,军官们穿着锃亮的皮鞋空谈抗战,底层士兵却连绷带都凑不齐。他婉拒了所有诱惑,坚持要去延安,去中共领导的抗日前线。 6 月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迎来了这位特殊的医生,眼前的景象比他预想的更惨烈:所谓的 “医院” 就是几间破窑洞,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麻醉药,甚至连手术刀都不够用。 伤员们躺在稻草上,伤口化脓生蛆,却没人喊一声疼。白求恩没说一句抱怨的话,放下行李就开始工作。他把窑洞改造成手术室,用煮沸的井水消毒,没有麻醉就教护士用针灸止痛,凭着一双巧手和顽强意志,硬生生撑起了敌后医疗的一片天。 在晋察冀的日子里,他创造了太多奇迹,后方医院里,他一个月完成 147 台手术,平均每天近 5 台。冀中抗日前线的 4 个月里,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 750 多公里,完成 315 次战地手术,足迹遍布各个游击区。 看到医护人员技术薄弱,他连夜编写《战地救护须知》《外科手术图解》,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急救技巧。没有教材就刻蜡版油印,没有教具就用土豆模拟人体器官,手把手教护士包扎、止血、缝合。他还倡议建立 “移动医院”,把医疗设备装在马背上,跟着部队转战,确保伤员能在半小时内接受救治。 支撑他熬过这些苦的,是对信仰的执着,更是对中国军民的深情。他在日记里写过一个细节:一个 16 岁的小战士腿被炮弹炸伤,手术时咬着木棍不吭声,术后还笑着说 “好了就能再杀鬼子”。 这一幕让他深受震撼,他写道:“这里的人民和战士,有着最顽强的意志,他们值得我付出一切。” 他把战士们当亲人,自己却过得极其简朴。组织给他分配了战马和棉被,他全送给了伤员,送来的营养品,他转手倒进了伤员的粥里;自己的袜子破了洞,补了又补,却把省下的钱买了药品。 12 月 21 日,这位 50 岁的加拿大医生永远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没提任何个人要求,只希望能再多派些医护人员来前线。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里说他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简单的六个字背后,藏着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 他来中国,不是一时冲动的善举,而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必然选择;他拼尽全力,不是为了虚名,而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他看到了正义与希望,找到了医学的真正价值。 如今再看白求恩的故事,才明白他从来不是一个 “高大全” 的符号。他是一个不满不公的医生,一个反抗暴政的战士,一个把信仰落实到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教学中的普通人。 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医术,更带来了一种精神,那种跨越国界、为真理与正义献身的勇气,这才是他永远被铭记的真正原因。
赵少康输不起?放话退党戳中国民党最大死穴刚看到一则关于国民党的消息,属实令
【129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