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被击毙后,他的妻子叶蕤(ruí)君来不及哀痛就慌不迭地

名城探寻 2025-10-13 12:55:09

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被击毙后,他的妻子叶蕤(ruí)君来不及哀痛就慌不迭地带着孩子们南逃台湾,没想到在逃到福建时,次子邱国渭却选择留在大陆,要知道邱清泉犯有累累罪行,他不怕到父亲牵连吗?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那会儿邱国渭刚满18岁,比不得年幼的弟妹还需要母亲照料,心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 叶蕤君带着孩子们赶到福建沿海码头时,船票已经攥在手里,催着他赶紧上船,可他站在码头上迟迟不动,最后才低声说“娘,我不走了”。 叶蕤君当时就慌了,抱着他的胳膊哭,说他爹是国军中将,手上沾着血,留在大陆肯定要被清算,就是死路一条。邱国渭却只是摇头,说“爹做的事跟我没关系,我没杀过人,也没干过坏事,留在这儿至少能踏实过日子”。 他知道母亲劝不动,最后从怀里掏出贴身带的一张全家福,塞给母亲,让她带着给弟弟妹妹看,自己转身就钻进了码头的人流里,没再回头。 邱国渭没敢回原来的住处,也没敢用“邱国渭”这个名字,找了个偏僻的小镇,先在一家杂货铺帮工,后来又去了镇上的小学当代课老师。 他知道父亲的身份是颗定时炸弹,所以凡事都格外谨慎,说话轻声细语,做事勤勤恳恳,从不跟人争论政治,有人问起家里情况,他只说父母早亡,自己是孤儿。 那几年镇上搞清查,有人举报他可能是“国民党家属”,工作组找他谈话,他也不隐瞒,如实说父亲是邱清泉,但自己从没参与过任何军事活动,从16岁起就在南京读书,跟父亲的部队没半点牵扯。 工作组查了半年,没找到他有任何问题的证据,加上学校师生都替他说话,说他教书认真,对学生好,最后也就没再追究。 后来农村搞合作化,邱国渭主动申请去了偏远的生产队,跟着大家一起种地、修水渠,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他手上磨出了厚茧,皮肤晒得黝黑,跟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 队里有人知道他的底细,私下里议论,他也不辩解,只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有一年冬天,水渠冻住了,他跳进冰水里凿冰,冻得嘴唇发紫也没喊停,队长大声骂他“傻”,却在心里佩服他的韧劲。 也就是在生产队里,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一个当地的农村姑娘,姑娘知道他的过去,却没嫌弃,说“你是你,你爹是你爹,只要你人好,日子就能过下去”。 两人结婚时没办酒席,就请队里几个人吃了碗面条,邱国渭把藏了多年的全家福拿出来,给妻子看,说“这是我娘和弟弟妹妹,不知道他们在台湾过得好不好”。 改革开放后,政策慢慢宽松,邱国渭恢复了原来的名字,也重新回到学校当老师,教语文,他讲课特别认真,尤其是讲历史的时候,总会跟学生说“历史要客观看,好的坏的都不能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人问他恨不恨父亲,他只是叹气,说“我爹有他的立场,可他选错了路,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 后来他试着给台湾写过信,却一直没收到回信,直到90年代初,才通过海外的亲戚联系上妹妹,知道母亲早就去世了,弟弟妹妹在台湾过得也不容易,靠打工谋生,没沾过父亲半点光。 兄妹俩通了一次电话,电话里都哭了,妹妹说“哥,当年你要是跟我们走,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邱国渭却笑着说“不苦,我在大陆有家庭,有学生,日子过得踏实”。 邱国渭后来一直在学校教书,直到65岁才退休,退休后还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教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他活到82岁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女,以后要是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去给奶奶上炷香,告诉她“哥在大陆过得很好,没给她丢脸”。 他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凭着自己的选择,在父亲留下的阴影里,硬生生走出了一条踏实的路——他没因父亲的罪行逃避,也没因外界的眼光低头,只是用普通人的坚守,过好了自己的一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