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 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先造很多根20米的电磁发射轨道,角度调低,对准南亚次大陆,这应该很好施工。 马伟明院士这想法当初一出来就挺炸的。毕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空气本来就比平原稀薄一大截,阻力小得很,要是真铺成2公里的电磁发射轨道,载荷一加速就能飙到高超音速,这思路确实够刁钻。 但专家们一琢磨实际操作,立马浇了盆冷水:先不说这2公里轨道得花多少钱,单是施工就难到头皮发麻。 青藏高原那地方可不是随便挖挖就能铺路的,跟滇藏铁路丽香段似的,到处是山高谷深,地壳还老在活动,随便一条隧道都能遇到几十次突泥涌水,更别说要铺一条笔直的长轨道。 得先把大面积地形推平,还得处理冻土地基,光是前期准备就得耗掉不知道多少功夫,成本自然跟着往上涨,确实不现实。 不过有人想出的这招是真机灵,压根不跟长轨道死磕,直接拆成一堆20米的短家伙。 这法子简直是把难题掰碎了揉软了再解决,短轨道不用搞大规模地基平整,找块稍微顺溜的坡地就能搭,模块化拼起来还方便维护,跟搭积木似的,施工难度一下降了好几个档次。 造价更不用说了,零散的短轨道比一整条长轨道省太多,完全不用为预算发愁。 而且这思路还吃透了高原的优势。本来高海拔空气稀薄就是个宝贝,阻力小能让载荷飞得更快更远,短轨道虽然长度不够,但角度调低了正好能对准南亚次大陆方向,照样能发挥作用。 电磁发射这技术本身就厉害,能给载荷一个猛劲儿的初始速度,就算是20米的短轨道,也能让载荷在起飞阶段就获得足够动能,比传统发射方式靠谱多了。 更妙的是,这法子还藏着模块化设计的巧思,跟那些先进的电磁发射系统一个路子,拆开来能单独用,合起来还能搞集群效应。 要是某段轨道出了问题,单独换一段就行,不用像长轨道那样一坏就全停摆。之前资阳搞的电磁发射试验平台也是这个道理,先搭最小试验单元试效果,好用再慢慢扩展,稳得很。 再说了,高原上搞电磁发射本来就有天然优势,传统火箭弹到这儿还得受氧气稀薄的影响,电磁发射压根没这毛病,反而能借着低阻力飞得更稳。 现在把长轨道换成短的,等于把“大工程”变成了“巧工程”,既避开了施工和造价的坑,又没浪费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这脑子转得是真快。 不得不说这思路太接地气了,不跟困难硬刚,换个角度就把问题解决了。马伟明院士的大方向没错,只是被现实条件绊了一下,而这个短轨道方案正好绕开了障碍,说不定真能把高原电磁发射的设想变成现实。 参考资料: 央广网 《「中国梦实践者」“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