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专家: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而福特级的第二艘肯尼迪号,更是测试5年9个月,到现在还没出港。 美国福特号折腾了 3 年 5 个月才勉强能用,二号舰肯尼迪号更是卡了 5 年 9 个月还没出港,不少人都觉得这技术简直是 “吞金兽” 加 “拦路虎”。 可咱们福建舰一亮相,直接把答案给改了。只用 1 年 11 个月就完成了世界首次电磁弹射五代机的壮举,这哪是技术难,分明是美国自己走不通啊! 咱们先看看美国那俩 “标杆” 的真实处境,福特号 2017 年就服役了,可到现在电磁弹射系统还在 “掉链子”。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报告说得实在,这系统设计目标是每 4166 次弹射才出一次大故障,实际却是平均 2000 次就趴窝,舰载机只能排队等修,地勤跟着忙乱。 肯尼迪号更离谱,2019 年下水至今七年,还泡在船厂没正经海试,舰长都换了人,核心的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连认证都过不了。更要命的是,船厂还爆出上万个焊点有裂纹,得返工重焊,这哪是造航母,简直是 “缝补丁”。 再看咱们福建舰的进度,那叫一个干净利落。2023 年 11 月刚完成电磁弹射装置验证,2024 年 5 月就出海做动力测试,到 2025 年 7 月,歼 - 15T 舰载机就成功弹射起飞,9 月更是官宣歼 - 35、歼 - 15T、空警 - 600 三型机全流程起降成功。 从验证装置到多机型弹射,满打满算也就 1 年 11 个月,比福特号少了一半还多。这速度背后,可不是运气好,而是真刀真枪的技术硬实力。 这里头的门道,得从根上说起 —— 技术路线选岔了。美国福特级用的是中压交流系统,这玩意儿效率低还不稳,能量波动大容易热失控,就像个脾气暴躁的 “野马”,想驯熟太难。 咱们不一样,马伟明院士团队早就认准了中压直流路线,这系统就像装了 “稳压器”,能量输出又稳又足,效率比美国的高不少,从根上就避开了美国的坑。而且咱们的电磁拦阻系统也跟着升级,不管是重型战机还是轻型预警机,都能快速适配,这是美国液压拦阻系统想都不敢想的。 美国的麻烦还不止技术路线,更在于 “拼凑出来的系统” 靠不住。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武器升降机是三家不同公司造的,兼容性差得离谱,就像用苹果的屏幕、安卓的主板攒手机,不卡才怪。国会报告里都吐槽,这些设备得靠岸上技术队随时救场,根本没法实战部署。 咱们福建舰不一样,从舰体设计到弹射系统,全是中国船舶集团牵头搞的 “全家桶”,总建造师王硕威从辽宁舰改装就跟着干,山东舰又当副总师,对航母的脾气摸得透透的,各系统磨合得就像左手摸右手。更别说咱们还有数字化仿真测试,很多问题在电脑上就解决了,不用像美国那样靠大海里 “试错”。 最能体现差距的,是咱们的系统 “兼容性”。福建舰这次一口气搞定了三型机弹射,歼 - 35 隐身战机能满油满弹起飞,像把隐形尖刀;歼 - 15T 能挂着重型导弹突击,好比重拳;空警 - 600 能飞得更远预警,就是千里眼。 这意味着咱们的电磁弹射已经能支撑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了,可美国福特号到现在还没实现多机型适配,无人机弹射更是没影的事。海军专家韩维都说,这是舰载机和航母的 “双向赋能”,直接让咱们的远海作战能力跨了一代。 其实说到底,不是电磁弹射有多玄乎,而是美国被自己的 “技术包袱” 和 “利益扯皮” 捆住了手脚。咱们从零开始,选对了路,又有马伟明院士这样的 “国之重器” 带队,加上整个军工体系的协同发力,自然走得顺。 从 2012 年辽宁舰交付,到 2025 年福建舰弹射五代机,13 年走完别人几十年的路,靠的就是这份自主创新的硬气。 所以别再被 “技术难” 的说法唬住了,福建舰用 1 年 11 个月的速度证明,所谓的 “天堑” 只是没找对方向的障碍。 有这些默默攻关的科研人员,有咱们全产业链的底气,别说电磁弹射,未来更狠的国之重器还在后头。咱们老百姓看着过瘾就行,这大国重器的靠谱程度,早就经得住考验了。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5评论】【7点赞】
达外
可要严防内鬼泄露
即道
电磁弹射其实是很难的,不是难在电磁弹射原理本身,而是难在船用中压直流系统,难在中央电力统一管理和分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