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在中国科协年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一开口,台下就炸了锅,他说:“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而且还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中国每年的新专利发明更是超过了美国,加上美国如今全球霸主地位的摇摇欲坠,几乎很多人认为美国的衰落已经成为了必然。但客观来说,虽然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全球领先,但整体的科研实力和美国还是有差距的。 施一公的判断绝非空穴来风,美国科技的根基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研究中心里。就拿 NASA 来说,这个常被当作航天探索符号的机构,本质上是和国防部紧密绑定的国家级科研枢纽。 成立之初就接管了陆军弹道导弹局、海军太空计划部门,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飞行实验室都被并入旗下,改造成专门的研究中心。 它旗下的十一个核心实验室覆盖了从航空推进到太空探索的全领域,像 1936 年成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至今仍主导着太阳系机器人探索项目,这种深度整合的科研体系,让技术突破能快速落地。 即便到现在,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流动依然向美国倾斜,仅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等几所高校,就聚集了世界范围内近三分之一的诺奖得主,这种人才密度带来的创新爆发力,短时间内很难被超越,更关键的是美国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 多年来,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资金投入始终占全球总投入的三成以上,而且特别注重 “隐军于民” 的转化机制。 NASA 的很多太空探索技术,看似是为了探测火星或观测宇宙,实则都暗含军事应用前景,研究成果既能支撑马斯克的商业航天发展,又能直接服务于军方需求,这种军民融合的模式让每一分科研投入都能产生双重价值。 2025 年纳斯达克上市的 AI 企业 Pattern,能凭借 46 万亿条数据和四百多名 AI 工程师构建全球服务网络,背后正是美国成熟的技术转化生态在支撑。 美国科技的强大还体现在对前沿领域的掌控力上。从半导体制造的顶尖工艺,到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再到生物制药的核心专利,美国企业几乎都占据着产业链顶端。 以芯片领域为例,从设计软件到高端光刻机技术,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基本由美国主导,这种技术壁垒不是短期投入就能突破的。而像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这些未来科技方向,美国的实验室也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多个项目已经进入实用化测试阶段。 施一公说这番话时,台下正发布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里面提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超 1.1 亿人,规模世界第一。 但数量优势不等于质量优势,美国那种 “集中资源 + 人才集聚 + 军民转化” 的成熟体系,正是其科技保持活力的关键。 当时在场的不少科研工作者听完都陷入沉思,大家明白,正视差距从来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看清科技发展的本质规律 —— 真正的领先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全面支撑。 如今再回头看施一公院士的这番话,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美国科技的强大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积累的体系化优势,这种优势支撑着它在多个领域持续领跑。而这份清醒的认知,或许正是推动科技进步最需要的前提。 我们在人工智能、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施一公的提醒在于,真正的科技实力,不只看投入了多少钱,建了多少楼,更要看我们培养出了怎样的人。
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满脸透着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
【195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