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5名歹徒冲进客机驾驶室,劫持了飞往上海的2505次航班,突然,领航员黄振江操起救生斧,朝着歹徒的头部一顿乱砍! 中国民航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把刀刃留有缺口的太平斧与一个外壳变形的飞机罗盘并排放置,下方标注着 “1982 年 2505 次航班反劫机事件实物”。 这把曾被领航员黄振江用来制服歹徒的斧头,刃口的缺口是当时砍击歹徒时与硬物碰撞所致;而那只罗盘,外壳变形则是歹徒孙云平砸坏通讯设备时的连带损伤。 两件实物的背后,藏着 80 名机组人员与旅客在万米高空的生死抗争,更记录着事件后每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1982 年 7 月 25 日,当黄振江举起太平斧的瞬间,旅客俞福坤正举着拖把冲向守在驾驶舱门口的歹徒。 这位来自上海的普通工人,事后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回忆:“当时没想别的,听见机组人员喊‘党员站出来’,我虽不是党员,但也不能看着坏人嚣张。” 拖把杆在搏斗中被歹徒的匕首砍断,俞福坤的手臂也被划伤,事后他把断成两截的拖把杆带回了家,一直存放在衣柜顶层。 1983 年,俞福坤所在的工厂评选 “先进工作者”,同事们一致推荐他,理由是 “万米高空都敢跟歹徒拼,这样的人工作肯定靠谱”。 此后,俞福坤在岗位上干到退休,每次跟孙子讲起当年的事,都会拿出珍藏的断拖把杆,“这是咱普通人的勇气见证”。 事件中受伤最重的副驾驶阎文华,前额与右脸的疤痕伴随了他一生。1982 年 8 月,阎文华伤愈归队后,被任命为西安民航飞行大队的飞行教员。 他带徒弟时,总会先讲 2505 次航班的经历:“遇到危险,冷静比勇猛更重要,当年杨机长跟歹徒周旋,就是为我们争取时间。” 1992 年,阎文华带领学员执行一次模拟紧急迫降训练时,学员因紧张操作失误,他凭借当年反劫机事件中积累的应急经验,迅速纠正操作,避免了模拟机损坏。 退休后,阎文华仍会定期参加民航系统的安全讲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年轻飞行员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机械员刘兆贤事后因手部受伤,被医生建议 “减少高强度操作”。 1983 年,他从飞行岗位转到地面维修部门,负责伊尔 18 客机的机械保养。 每次检修同型号飞机,他都会特意检查驾驶舱门的锁扣,“当年歹徒能轻易冲进驾驶舱,锁扣不牢固是原因之一”。 在他的建议下,民航系统后来对所有客机驾驶舱门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防冲撞锁与观察窗。 1998 年,刘兆贤退休时,亲手保养的飞机没有出过一次机械故障,同事们都说:“有刘师傅在,我们飞着放心。” 领航员黄振江在事件后,继续担任飞行领航工作,直到 1995 年退休。 他当年使用的那把太平斧,是他主动捐赠给民航博物馆的。 1996 年博物馆开馆时,黄振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站在展柜前对参观者说:“这把斧头不是武器,是大家团结起来的底气。” 退休后,黄振江喜欢在社区里给孩子们讲反劫机的故事,每次都会强调:“当年外国旅客也解下皮带帮我们,危难面前,大家的心是齐的。” 机组中的乘务员许克敏,事后被提拔为西安民航乘务队队长。 她在任期间,推动制定了 “乘务员应急处置手册”,其中 “旅客动员流程”“紧急出口分工” 等内容,都源自 2505 次航班的实战经验。 1990 年,许克敏带领乘务组执行一次航班任务时,遇到一名旅客突发心脏病,她凭借手册中的应急流程,迅速组织旅客让出通道、配合医生施救,最终让旅客转危为安。 2000 年退休后,许克敏还被聘为乘务员培训讲师,继续发挥余热。 当年被判处死刑的 5 名歹徒,其家属在事件后大多搬离了原居住地,从此淡出公众视野。 而 2505 次航班事件,作为我国首次公开报道的劫机案,推动了民航安全体系的全面升级: 1983 年,我国出台《关于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的通告》,明确规定 “任何人员不得非法劫持航空器”;同年,民航系统开始为客机配备专职安全员,驾驶舱门也逐步升级为防冲撞设计。 如今,当年的机组人员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杨继海于 2010 年去世,享年 80 岁,去世前仍保留着当年获颁的 “反劫机英雄” 奖章; 黄振江、刘兆贤等健在的机组人员,每年 7 月 25 日都会互相打电话,纪念那个生死与共的日子; 旅客俞福坤在 2020 年疫情期间,还向社区捐赠了口罩,他说 “当年大家互相帮忙才渡过难关,现在国家有需要,咱也得出力”。 信源:7.25劫机案34周年:致敬传奇英雄机组!——民航资源网
1982年7月,5名歹徒冲进客机驾驶室,劫持了飞往上海的2505次航班,突然,领
悠然话史
2025-09-29 14:32:02
0
阅读:46